
秋天来了,处处一片金黄色的丰收喜悦,伴随着我们的饮食逐渐丰富起来,需警惕食物中毒的风险,近期门诊就诊因饮食导致的腹泻,腹痛,呕吐的患者有上升趋势,这次我们就谈谈关于饮食健康的问题。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胃肠型和神经型两大类,本次我们重点介绍胃肠型。
胃肠型食物中毒:多发于春夏秋季节,发病突然,时间集中,潜伏期短。多有进食变质食物、海产品、腌制食品,未煮熟的肉类、蛋类病史。(菌类如毒蘑菇中毒也可以引起的胃肠炎症状,这里暂不赘述,日后单独介绍)
本症潜伏期短,多于进食数小时发病,但不同病原体所致的潜伏期不同,短者1-2小时,长者2-3天。
各种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似,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大便多呈黄水样、水样,少数也可呈血性腹泻。可伴有发热、头痛、恶心、脱水、血压降低,但其病程较短,多数可在2-3天内自愈。
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病情较轻者,暂可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发病初期患者在呕吐、腹泻后可适当应用口服补液盐散(ORS)、淡盐水,来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原则上不必过多地应用解痉、止吐、止泻药物,如伴有明显腹泻腹痛者,可酌情使用蒙脱石散(思密达),复方黄连素片,654-2片,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片)等对症处理,缓解腹泻、胃肠道绞痛的症状。
若出现高热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热药物。另外,对于严重胃肠型食物中毒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多选择诺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盐酸四环素等喹诺酮类药物。
注意:如出现高热、神色萎靡,血压持续降低,尿量减少或经上诉处理未见明显好转者,应及时到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经过积极治疗后,患者应尽量卧床休息,早期饮食以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如小米粥、米汤等,病情好转后可恢复正常饮食。
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不洁、腐败、变质的食物,或未煮熟的肉类食物,平时应避免食用隔夜饭菜,放置冰箱的肉蛋类,在加工食物过程中一定要高温加热煮熟,少吃腌制食品,在处理海鲜鱼类食物时,注意烹饪技巧。
通过上诉介绍,相信大家对于食物中毒有了一定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此类事情发生,需要我们有一个健康饮食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