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切除术后发热原因

王存兵医生 发布于2022-10-25 23:05 阅读量773

本文由王存兵原创

很多患者因为肝硬化、脾大脾功能亢进或血

液系统疾病而不得不切除脾脏。

但术后经常出现的脾热,却常常会延缓病人

的恢复、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增加病人的

花费等。这深深困扰着脾切除患者和临床医

务者。那么,脾热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脾切除术后发热,又称脾热,是脾切除术后

常见的并发症。与一般腹部手术后1周内创

伤性反应发热不同,脾热持续时间长,一般

2~3周,长的可达数月之久,体温一般约在

38℃,甚至可高达39℃,血中白细胞常常

较高波动不稳。对这些患者首先要排除全身

性感染,其次排除局部感染,如切口感染、

膈下感染、肺部感染等常见术后并发症,这

类患者习惯上称为脾热。

那么,常见导致脾热有哪些因素呢?

(1)脾窝积血、积液或感染。由于术后脾窝

局部遗留有较大间隙、门静脉压增高、低蛋

白血症等原因常可致液体渗出;肝功能损害

引起的凝血机制障碍、脾功能亢进带来的血

小板减少及门静脉压升高等均可致渗血、出

血。积血、积液被吸收后可产生发热。

(2)术中胰尾损伤。在解剖学上胰腺与脾脏

关系密切,胰腺位于腹膜后,胰尾指向脾

门;脾动脉起自腹腔干,向左走行分4段:

胰上段、胰段、胰前段及脾门段。脾门段血

管继续分支进入脾脏,30%距脾门0.6~2

cm分支,70%距脾门2.1~6em分支。在

紧靠脾门处用手指触知一个间隙,即二级脾

蒂间隙。切除脾脏易造成胰尾的损伤而致术

后胰漏,这被认为是术后脾热的主要原因之

一,尤其是传统脾切除术,即集束脾蒂结扎

法,在处理脾蒂通常使用3把脾蒂钳直接钳

夹,忽视了二级脾蒂间隙的存在;而“分束

脾蒂结扎法”处理脾蒂时可很大程度上避免

损伤胰尾,防止胰漏,从而减轻了脾热。

(3)门脾静脉血栓形成后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可有发热。

(4)脾属免疫器官。脾切除后因为以下三个

方面原因可导致发热:

一、脾脏的解毒、过滤、分解异性蛋白的作

用短期不能被其他网状内皮系统代替,机体

的免疫防护和自身稳定功能下降,处理和清

除大分子物质和抗原能力下降,导致一些致热性物质(尤其是内源性致热源,主要通过

淋巴因子刺激大单核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引

起发热)不能有效而完全的灭活和排除,可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

高,体温上升。

二、肝脏Kupffer细胞的数苗和吞噬功能下

降,使来自肠道的含有微生物和食物抗原的

血液不能被肝脏清除,刺激了免疫系统而发

热,且与肝功能分级显著相关。

三、机体形成特殊抗体及清除特殊抗原物质

的能力下降,免疫球蛋白减少,补体、调理

素及吞噬作用激素的产生均发生障碍,机

体对感染的防卫能力降低,使机体不能有

效的灭活和清除内源性致热源,后者作用

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体

温上升。所以,应用抗生素常效果不佳。

(5)肝血灌注压下将产生肝细胞功能变化致

热等。

如果出现了脾热,一般应用抗生素的疗效会

很有限。如果查血常规没有明显的感染迹

象,应果断停用抗生素,只需要应用非甾体

类药物或激素退烧即可。一般2-3周后,脾可以看出脾热具有以下特性:

一、持续性、波动性。

二、排除性:即排除各种感染因素。

三、自愈性:常可自行缓解,与抗生素应用

无关。

四、模糊性:即原因常不明确,常和脾窝渗

出、吸收热、脾静脉血栓、免疫功能低下、

肝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