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消化肿瘤《高危人群》找到了 具体如何防范?

王存兵医生 发布于2022-09-20 12:00 阅读量932

本文由王存兵原创

在中国人群当中,约有45%的癌症是由可改变的生活方式或者可预防的微生物感染因素所导致的。通过疫苗接种以及改善生活方式,有将近一半的癌症是可以避免的。

而另一半的癌症或许在所难免,但仍可以通过癌症筛查等方式早发现,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治愈机会。部分早期癌症病人经过正规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而晚期癌症病人经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约10%。

但是,我国晚期肿瘤发生比较多,究其原因我们没有做好一级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是针对恶性肿瘤的病因、致病因素及发病危险因素而采取的预防措施。二级预防,是指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筛查是恶性肿瘤二级预防的主要方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恶性肿瘤的发生绝不是几天、几个月就发生,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正常细胞演变为癌细胞,再到具有侵袭性,这个过程通常需要10-20年,甚至更长。

癌症发生的多个阶段为:正常细胞→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癌(粘膜内癌)→浸润癌→转移癌。若通过筛查早期发现,治疗效果非常好。例如:国人第一大癌——肺癌,ⅠaⅠ期5年生存率为92%,原位癌或微浸润癌更是高达100%;若是中晚期,只能通过治疗延长生存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癌症控制基本策略之一就是通过教育和筛查以早期发现癌症。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明确了应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和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因此,开展癌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控制癌症一个重要措施。接下来就盘一盘消化系统六大肿瘤如何筛查和预防。

食管癌

高危人群

年龄>40岁,并符合下列任一项危险因素者:

食管癌高发地区;

有上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反酸和进食不适等症状;

有食管癌家族史;

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

具有食管癌高危因素如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筛查建议

高危人群普通内镜检查,每2年一次:

内镜检查病理提示轻度异型增生,每年1次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病理提示中度异型增生,每半年1次内镜检查。

预防建议

不吸烟或戒烟;

少量饮酒或不饮酒;

合理饮食,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

增强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胃癌

高危人群

凡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均系高危人群:

60岁以上人群;

中重度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溃疡;

胃息肉;

胃黏膜巨大皱褶征;

良性疾病术后残胃(术后10年);

胃癌术后残胃(术后6-12月);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明确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

恶性贫血者

筛查建议

年龄4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每年进行1次胃镜检查

预防建议

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不暴饮暴食;

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减少食用生冷、辛辣、过热、过硬的食物及熏制、腌制等高盐食物;

戒烟;

少喝或不喝烈性酒;

放松心情,合理减压。

肝癌

高危人群

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以下人群: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者;

有肝癌家族史者;

血吸虫和酒精性肝硬化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

药物性肝损患者。

筛查建议

高危人群,每半年进行一次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检查等常规检查。

预防建议

接种乙肝疫苗;

慢性肝炎患者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以控制肝炎病毒的复制;

戒酒或减少饮酒;

清淡饮食,减少油腻食物摄入;

避免发霉食物的摄入。

大肠癌

高危人群

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

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

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备注: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粘液便等)及腹部固定部位疼痛。

筛查建议

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大便隐血检查、肛门指检以及肠镜检查;

年龄大于20岁的FAP和HNPCC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

45-75岁无症状筛检对象,每年接受1次大便隐血检查,每10年接受1次肠镜检查。

预防建议

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

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和新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和高蛋白饮食;

戒烟,避免其对消化道的长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胆囊癌

高危人群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结石越大风险越高);

长有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特别是单发、宽蒂息肉)者;

瓷化胆囊或胆囊萎缩者;

胆胰管汇合异常或先天性胆管囊肿患者;

胆囊腺肌症患者;

慢性伤寒感染人群;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人群;

炎症性肠病人群;

合并糖尿病人群。

筛查建议

高危人群:建议每6个月行血清CEA、CA199和肝胆B超检查;

一般人群:建议每年行血清CEA、CA199和肝胆B超检查,尤其是女性。

预防建议

超过1cm的胆囊息肉、超过1cm的胆囊腺肌病患者,建议限期行胆囊切除术;有症状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胆囊萎缩、瓷化胆囊以及小于1cm的胆囊腺肌症病患者,建议尽早行胆囊切除术。

按照筛查建议进行定期体检。

胰腺癌

高危人群

40岁以上,伴有下述任意一项者(第6项因素会增加胰腺癌风险,但一般不做筛查):

有胰腺癌家族史或糖尿病史;

有长期吸烟、饮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史;

无明显诱因的中上腹饱胀不适、腹痛,出现食欲不振、乏力、腹泻、消瘦或腰背部酸痛等症状;

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者,尤其合并胰管结石的慢性胰腺炎;主胰管型粘液乳头状瘤、粘液性囊性腺瘤、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及有血清CA199升高者;

无家族遗传史的新近突发糖尿病患者;

有幽门螺杆菌阳性及口腔牙周炎史者。

筛查建议

上述对象以CA199等肿瘤标志物的血检结果结合腹部CT和MRI进行筛查,B超也能提供相应的帮助;

上述人群尤其是有家族史者和已有胰腺病变者每年进行一次CT或MRI检查。

预防建议

戒烟、控酒;

提倡清淡、易消化及低脂肪饮食;

多食禽类和鱼虾类食物,提倡食用“十“字花科蔬菜,如青菜、白菜萝卜和西兰花等;

提倡户外有氧活动;

为防止良性病变恶化,有胰管结石、导管内粘液乳头状瘤和囊性腺瘤或其他胰腺良性病变患者应及处理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