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什么是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表面突起的赘生物,形态多样,小至丘状隆起,大至带蒂的肿物。根据病理性质可分为腺瘤性息肉(易癌变)和非腺瘤性息肉(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多数息肉早期无症状,但部分可能发展为结肠癌,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
二、常见症状:警惕身体的“信号”
1. 便血
- 最常见的症状,血液常混杂于粪便中,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低位息肉)。
- 高位息肉可能导致黑便或仅大便潜血阳性。
- 需与痔疮区分:痔疮出血多为便后滴血,而息肉出血多与粪便混合。
2. 大便习惯与形状改变
- 便秘、腹泻交替出现,或排便次数异常增加。
- 息肉压迫肠道可能导致粪便变细、变扁。
3. 腹痛与肠梗阻
- 较大息肉可能引起肠套叠或堵塞,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胀,甚至肠梗阻症状(如恶心、呕吐)。
4. 其他症状
- 粘液便: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可能分泌大量粘液,导致“分泌性腹泻”。
- 息肉脱垂:长蒂的直肠息肉可能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多见于儿童。
---
三、潜在危害:从息肉到癌症的演变
- 腺瘤性息肉:是主要的癌前病变,尤其是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癌变风险显著增加。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肠道内可能有数百枚息肉,癌变率接近100%,需尽早干预。
---
四、诊断方法:早发现是关键
1. 结肠镜检查
- 诊断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息肉形态并切除活检。
-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应定期筛查。
2. 其他辅助检查
- 直肠指检:可触及低位息肉。
- 钡剂灌肠:显示肠道充盈缺损,但灵敏度低于结肠镜。
---
五、治疗手段:微创为主,个体化选择
1. 内镜下切除
- 小息肉:通过高频电凝或激光直接灼除。
- 较大息肉: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黏膜下剥离术(ESD)分片切除。
2. 外科手术
- 适用于多发息肉、巨大息肉或癌变风险高的病例,如家族性息肉病需行结肠部分切除。
3. 术后随访
- 腺瘤性息肉切除后需定期复查(通常每1-3年一次),以防复发。
---
六、预防与筛查建议
1. 高危人群需重视
- 有结肠癌或息肉家族史者。
- 既往有息肉病史或炎症性肠病患者。
2. 生活方式调整
- 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如全谷物、蔬菜)。
- 戒烟限酒,控制体重。
3. 筛查指南
- 普通人群:40岁起建议首次结肠镜检查,无异常可每5-10年复查。
- 高危人群:根据医生建议缩短筛查间隔。
---
结语
结肠息肉虽隐匿,但通过科学筛查和治疗可显著降低癌变风险。若出现便血、排便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干预不仅提升治愈率,更是对生命健康的主动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