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报告的解读-中性粒细胞减少

庞艳彬医生 发布于2023-03-15 21:39 阅读量969

本文由庞艳彬原创

  在生活中,感冒发烧,头疼脑热,很多人到医院去看病时,通常医生都会提议先查个血象,看一看血常规的各项参数后再用药。大部分人一拿到化验单,看着报告单上20多个医学术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箭头上上下下的,好多人也是一脸的懵,直说看不懂。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血常规检测。

     通过血常规筛查检测是否有贫血、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白血病、等和血液有关的一些疾病。血常规检测结果是否准确跟进食是没有关系的,因此血常规检查不需要空腹。

     白细胞来源于骨髓,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收到身体发出的信号,继而变形,然后透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在病菌入侵的部位,将他们包围、吞噬。由于要参与这场战斗,体内白细胞的数量会增高,可能会高于正常值,身体就有了炎症、发烧。当病毒感染是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加。 

      感染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以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病原菌如结核、布病,支原体、衣原体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和细菌导致的腹泻也比较常见。

     除了感染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之劳甲亢、癫痫、结核、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药物也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免疫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导致中性粒细胞抗体增加,中性粒细胞被破坏,也是常见的原因。

      肝炎、肝硬化导致粒细胞刺激因子减少和脾大导致的脾功能亢进也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恶性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导致的中性细胞减少,长需要骨髓穿刺、骨髓活检和基因的检查证明。

    此外,一些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多见于儿童。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