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化疗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庞艳彬医生 发布于2022-11-07 21:50 阅读量1576

本文转载自梅斯血液新前沿

    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 为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肿瘤类型、治疗方案和化疗周期等有关,是抗肿瘤药物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之一。不仅会降低化疗药物使用剂量或延迟化疗时间, 甚至会导致化疗终止,影响抗肿瘤治疗疗效和患者预后;同时可导致皮肤、黏膜、脏器出血,使生存质量下降;严重者可危及生命,需要输注血小板、延长住院时间,进而增加治疗费用。

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 的治疗包括输注血小板、给与促血小板生长因子,促血小板生长因子有 白介素-11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激动剂等。目前仅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和 白介素-11 被 批准用于治疗肿瘤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

1 血小板输注

有 WHO 出血分级 2 级及以上出血症状者推荐输注血小板,对于有 WHO 出血分级 0~1 级且血小板计数达到预防性输注指征的患者,也可输注血小板。对于高出血风险的肿瘤患者,当血小板计数 ≤10×109/L 时,需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优势】输注血小板为治疗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最快、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大出血的发生风险和死亡率。

【劣势】血小板维持时间短,存在输注无效,输注反应、感染等潜在风险,血源短缺,不利于院外管理。

2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对于不符合血小板输注指征的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在血小板计数<75×109/L时应用。用药剂量为 300 U/kg/d,1 次/d,连续用药。

【优势】有适应症、有循证支持。

【劣势】注射给药;肽类,具有产生中和抗体的风险;降低血小板活化阈值,增加血栓风险。

 白介素-11

对于不符合血小板输注指征的实体瘤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在血小板计数为(25~75)×109/L 时应用 rhIL-11。推荐剂量为 25~50 μg/kg,皮下注射,1 次/d,至少连用 7~10 d。

【优势】有适应症、有循证支持。

【劣势】注射给药;肽类,具有产生中和抗体的风险;降低血小板活化阈值,增加血栓风险;副作用多,心脏毒性,老年患者慎用。

TPO受体激动剂

国内上市的 TPO受体激动剂有海曲泊帕、阿伐曲泊帕和艾曲泊帕。国外小样本研究报道显示TPO受体激动剂对于 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有治疗作用。专家认为对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和 白介素-11反应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

【优势】口服,院外管理便利;不与内源性 TPO 竞争结合位点。阿伐曲泊帕无肝肾毒性,无饮食限制。

【劣势】未获批适应症。其中艾曲泊帕、海曲泊帕有金属离子螯合作用,严格的饮食限制,且肝损患者慎用。美国 FDA 要求艾曲泊帕在其说明书设置关于肝毒性的黑框警告。

5 非特异性药物

肾上腺皮质激素

如果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如奥沙利铂诱导的 ITP), 可参照成年人 ITP 的治疗原则,主要原则为减少血小板破坏与促进血小板生成。常规一线治疗方案包括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咖啡酸片

咖啡酸片可通过刺激巨核细胞成熟,增加巨核细胞数,可有效预防和治疗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具有抗氧化和抗细胞凋亡的作用,从而提升血小板水平[3,4]。
但临床数据较少,指南推荐较少。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