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访谈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要求,例如:“你见到孩子不要说自己是心理咨询师” “请不要告诉他你们谈话是心理咨询” “你不要直接跟孩子谈他的问题,侧面引导一下他,或者你假装和他偶遇,随便聊聊,引导一下…”这些要求一方面让我感到家长对心理咨询存有神奇效果的幻想,一方面感到家长对心理咨询欲迎还拒的尴尬态度。想来也理解他们的想法,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担心心理咨询会让孩子有病耻感,一部分原因是家长对心理咨询有误解,有神秘感,不放心。其实,心理咨询非常真实、也非常注意保护当事人,无法赋予孩子超能力,也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病或者异于常人,相反,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有问题,咨询会提供温暖的支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如果讨论“问题”,咨询师也不会像医生那样诊断病情,而是用关心和支持的态度去理解这个“问题”,呵护带着问题的这个人。直接谈论问题也是用温和、包容、理解、支持的方式进行,这样的讨论不会伤害孩子。而用遮遮掩掩的态度对待孩子及其问题,看起来像是保护孩子,其实是在掩饰自己面对孩子的问题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回避、包容和理解的态度才是化解问题的良方。有可能伤害孩子的是对问题的否认、排斥、拒绝、纠正,甚至表面接受实际否定等等,因为,这流露了你不愿和孩子站在一起面对问题,你不是孩子面对问题时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