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医生讲武侠小说的“中医理论”:经络养生与治病原理

温宇航医生 发布于2024-01-30 15:45 阅读量1329

本文由温宇航原创


今天,温医生给大家讲解经络养生与治病原理



中医命名规律


要进一步了解经络养生治病的知识,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有助记忆的中医命名规律。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依据天时适时而作,一年有四季、共计十二个月,于是就如《灵枢·邪客》说:“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经脉·.....”

无论是十二经脉、十二天干、十二时辰、十二生肖,中国传统文化都喜欢十二分类,即十二进制。


之前我们就说到了很多“十二”打头的名词,如:“十二经脉”、“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温故知新看这里:温医生讲武侠小说的“中医理论”:人健康或患病是复杂性问题


而适用范围更大的,则是人尽皆知的“阴阳”分类,即二进制,计算机的基础。

经络的命名也自然运用了这种分类方法。



经络命名


经络系统以阴阳来命名。一切事物均可分阴阳两面,且两者相互联系。经络的命名正蕴含此意。


1、一阴——一阳



内阴外阳,前(胸腹)阴后(背)阳。然后,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表里相合等对应关系。


2、三阴——三阳

接着,三阴三阳根据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区分:

太阴——阳明  

少阴——太阳  

厥阴——少阳

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

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三阴三阳的名称广泛应用于经络的命名,经脉、经别、络脉、经筋都是如此。

三阴三阳,再结合上我们的上下肢(手和足)、内外侧,就把上下内外的方位都给包含到了命名里,方便大家辨识和定位。


3、手(上肢)

内: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

外:外侧的为手三阳(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



4、足(下肢)

内: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

外:外侧的为足三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

从手足(上下)阴阳的命名可看出,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四肢的关系密切。



大家有没有发现?

如果我们将阴阳前后上下左右,结合表里(经络命名通过脉/(类似神经网络),筋(肌肉),皮部(皮肤)等进行区),以及六脏六腑,基本上就把整个人体全系统地概括了。

记住这些分类与命名规律,那些看起来让人头疼的中医术语,就很容易记忆,且不容易错漏哦。



十二经脉的分类


根据不同属性区分有不同分类方法。


1、最常用的是分四组

根据各经脉所联系内脏的阴阳属性,及其在肢体主要循行部位和阴阳盛衰情况的不同:

十二经脉有手经、足经、阴经、阳经之分,即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3x4=12)



2、阴经、阳经两组

从联系内脏的阴阳属性与循行部位来分:

阴经属脏,行于四肢内侧。凡经脉内连于脏,循行分布于四肢内侧的称阴经。

阳经属腑,行于四肢外侧。凡经脉内连于腑,循行分布于四肢外侧的称阳经。



3、三阴、三阳六类

在将十二经脉分属于阴阳两大类的基础上,再根据阴阳二气盛衰消长的过程分为三阴三阳:

  • 三阴: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 三阳: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


六脏六腑各有一条正经与之相连


十二经脉内连脏腑。

体内有心、肝、脾、肺、肾、心包络六脏;

体内有小肠、大肠、胆、膀胱、胃、三焦等六腑。

这六脏六腑各有一条正经与之相连,且相互络属。



六脏六腑还是五脏六腑?

大家都听说过五脏六腑,怎么这里说的是六脏六腑?

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的总称。但据中医经络学说,心包络也作为脏,所以称六脏。



心包络,简称心包,亦称“膻中”,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心包络既是心的外围,故邪气犯心,常先侵犯心包络。

心都和中枢神经的活动有关,如果外邪侵犯心脏,首先是心包受到影响。如临床上急性传染病等因高热引起的神昏谵发狂,称为“热入、心包“,在治疗上就是以“清心”为主,说明心包和心从辨证的角度来看是一致的,只不过反映病情的浅、深、轻、重程度的不同而已。



“膻中”也是武侠小说中常见的穴位,如《射雕英雄传》中有一段:

“玉女心经中所载内功,全仗一股纯阴之气打通关脉,体内至寒......

这时两人正以内息冲激小龙女任脉的‘膻中’穴。此穴正当胸口,在‘’穴之下一寸六分,古医经中名之曰‘气海’,为人身诸气所属之处,最是要紧不过。两人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怠忽......”。



十二经脉全图



十二经脉的生理机能


中医学认为,经络在人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说明经络无论在生理、病理和疾病的防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1、决死生

因为经络具有联系脏腑、沟通内外的作用。

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成,它们各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只有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其功能才能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另外,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但必须通过经络运行气血,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处百病

因为经络具有抗御病邪、反映证候的作用。

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全身,在内可调和营养五脏六腑、促进新陈代谢,在外可抗御病邪、防止内侵。



3、调虚实

因为经络具有感应传导、调整虚实的作用。

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刺激就可沿着经脉传入人体内有关脏腑,使其发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

针刺中的“得气”就是经络感应、传导功能的具体体现。

所以,经络学说在中医临床上可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


  • 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


  •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


  • 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

  • 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

  •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

  • 阳维脉起于足附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

  •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

  •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至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


奇经八脉的生理机能


奇经八脉在经络系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对十二经脉、经别、络脉起广泛的联系作用,并有主导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功能。


1、沟通联络

奇经八脉多数从十二经脉分出,在其循行分布过程中与其他各经互相交会,沟通了各经络之间的关系。

例如:

  • 阳维脉联络各阳经交会于督脉的风府、哑门;

  • 阴维脉联络各阴经交会于任脉的天突、廉泉。

  • 手足三阳经,交会于督脉的大椎。

  • 足三阴经,交会于任脉的关元、中极。

  • 督脉、任脉、冲脉之间又互相沟通。

  • 冲脉还与足少阴、足阳明相联系,称为“十二经脉之海”。

  • 带脉横绕腰腹,联系着纵行于躯干的各条经脉。


2、统率主导

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1)督脉

  • “阳脉之海”: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

  • “督领经脉之海”:督脉是人体诸阳经脉的总汇,同时与肾、脑、肝经有密切联系,故它的功能是督领阳气和真元。


(2)任脉

  • “阴脉之海”: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

  • “任主胞胎”:任脉具有妊养和总调阴经脉气的功能,因人体以气为阳、血为阴,妇女胎、产、经带诸病,与阴血关系密切,任脉对诸阴经起主导和统率作用。


(3)冲脉

  • “血海”:冲脉与任脉、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

  • “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冲脉起于胞中,与十二经脉、以及五脏六腑都有密切关系。


(4)带脉

带脉有约束躯体各条经脉,调节其经气的功能。


(5)阴阳维脉

  • 阴阳维脉有“维系”人体阴经和阳经的功能。

  • 阳维脉主宰一身之表。

  • 阴维脉主宰一身之里。


(6)阴阳跷脉

  • 阴阳跷脉主肢体两侧之阴阳。阳主持阳气,阴主持阴气,对分布于下肢内、外侧的阴经和阳经有着统率和协调的作用。

  • 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寤,指醒;,指睡)。


3、渗灌调节

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当十二经脉和脏腑之气旺盛时,奇经则加以储蓄;当十二经脉生理功能需要时,奇经又能渗灌和供应,因此起着调节和溢蓄正经脉气的作用。

看完奇经八脉的作用后,你也许就很好理解武侠小说为什么喜欢强调奇经八脉了。



十四经脉


冲、带、跷、维六脉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与任脉、督脉之中,只有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所以经常也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十四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任脉”和“督脉”大量被武侠小说提及的原因,实际上它们也确实与十二正经一样重要。



学经络,助你保健养生、治疗康复


正是因为经络有网络周身、联通整体、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映病症、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等功能,经络在养生保健上的重要意义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有非常明确的认识经络学说在实际临床运用产生的巨大功效也足以证明这一认识的正确性。

所以无论是为了保健养生还是治病康复,退休人士、老人家,或者有兴趣的朋友,身体抱恙的朋友都值得花时间学习一二。



关于中医经络,温医生就先介绍到这里,大家学到了吗

欢迎关注我——你身边的医生朋友,点赞鼓励。

欢迎转发给亲戚朋友,让我们守护彼此健康,让天下无病!

作者简介

温宇航,副主任医师,深圳市针灸学会秘书,1988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曾在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5年,承担省、市级课题四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长期受邀在市委、市政协、党校等机关事业单位授课。

治疗专长

综合运用针灸中药治疗各种心脑血管病、头痛、眩晕、失眠、面神经麻痹(面瘫)、各种痛症、思维疾病、过敏性疾病、亚健康状态、男科疾病、部分妇科疾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

出诊单位:深圳仁盈堂中医馆
出诊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福强路嘉福花园北裙楼一层

出诊时间:周一至周六,上午08:30~12:00,下午02:30~05:30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