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老年人来说,严寒冬季是一道坎,迈过去就万事大吉,迈不过去就会折磨身心,包括家里人,甚至威胁生命。
今天,温医生特别写一篇冬季老年人防病专文,助老年朋友或家有老人的朋友都平平安安过冬季,欢欢喜喜过大年。
这篇文章建议除中老年人需仔细阅读外,还建议家有老人的年轻人更要看看,因为这个时候老人更需要你的智慧、陪伴与帮助。
冬天,老年人的一道坎
民间有句俗语:“老人难过冬”。
意思是老人容易在冬天去世,尤其是高龄老人。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暨南大学以及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联合调查:
2019年,我国约有59.4万人的死亡可归因于不适环境温度,其中高温死亡占1.4万,低温死亡占58.1万,低温占比高达98%。
而在不适环境温度相关死亡里,绝大部分患者死于心血管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中中风、慢阻肺、慢性肾病等较为常见。
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9亿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常见的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
大约有75%的60岁以上老年人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43%同时患有≥2种慢性病。
老年人,不同于年轻人的患病特点
“你不可用成年人的眼光来对待小孩,
同样,你也不可用正处壮年的眼光来对待老年人。”
1、症状不典型
很多老年人患病时,没有疾病典型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全身不适,如乏力、表情淡漠,甚至昏迷等,很容易造成漏诊。
2、起病隐匿
老年人整体反应力低下,在很多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疾病临床体征不典型,主观感觉与客观体征不一致,进而使起病隐匿。
3、病情进展快
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及内环境稳定性减退,一旦发病,病情进展迅速、易于恶化,时常使临床医师措手不及。
4、反复发作
老年人抵抗力减弱,患病后容易反复发作。对于肺部等同一部位长期反复发作的感染,应及时排除肺部肿瘤、阻塞性病变的可能。
5、多种疾病共存
老年人病情复杂,往往涉及多系统疾病。多种疾病共存给疾病的诊断、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6、易出现并发症
老年人脏器功能老化,处于边缘状态,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感染,容易引起某一主要脏器的功能衰竭。
7、易出现多脏器衰竭
我们在新闻里常能听到说某某领导人因“多脏器衰竭”抢救无效去世。因为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很多脏器功能都处于边缘状态,稍有应激就会出现脏器功能失代偿,而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进而危害生命。
8、治愈率低
老年人各脏器功能衰退、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减弱、应激能力下降等,使疾病的治愈率明显降低,且不易恢复。
因此,老人家自己、老人家的家人们就更需要注意老人的日常疾病预防与控制,注意日常老人身体的调理,留意老人家的细微变化,一旦发现有所改变应及早带老人就医。
冬季,老人需预防的高发疾病
1、呼吸道疾病
冬季天冷,气候干燥,早晚温差大,老人最需要提防流感、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哮喘急性发作、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
预防措施:
注意“保暖”。
卧室注意通风换气:
早晨或白天阳光较好时,最好通风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
避免刺激性饮食,多喝水,多吃水果。
适当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佩戴口罩,避免呼吸刺激性气体、冷空气。
尽量避免接触感冒患者。
建议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
2、高血压
理想血压收缩压应该<120毫米汞柱,舒张压<80毫米汞柱。
当家庭自测血压达到135/85毫米汞柱时,就要警惕有高血压的可能。
普通人冬季血压可能会比夏季升高5~10毫米汞柱。
高血压风险分级表
注意高龄老人与年轻人高血压的不同情况,不要过度降压:
高龄老人降压标准可略高于年轻高血压患者。
随着老年人年龄增大,脉压差逐渐增大,常出现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显著偏低的情况。
过度降压可能会导致舒张压更低,反而影响身体器官。
常服用降压药的老年患者还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老年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血压变异性增高,如晨峰高血压、夜间血压升高的情况。
预防措施:
老年人冬季应增加测血压频率,当血压不稳定或近期调整降压药时,需早晚各监测血压1次;
血压稳定的老年高血压人群,冬季仍应每周测1~2次血压。
如出现血压异常或明显感到头晕、脸涨等不舒服症状,需要警惕,应及时就医。
3、糖尿病
老人最常见的代谢系统疾病。
冬天寒冷,老人也自然会更想吃些高脂高糖食物。伴随各种节日到来,儿孙孝敬送礼、或自己想要进补,还会接触到很多滋补品。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冬天饮食控制是一个挑战,尤其是爱吃火锅、炖汤类的老年朋友们。
预防措施:
要注意控制摄入量。
主食要合理选择,多吃荞麦、燕麦、全麦面粉、紫米等粗粮;
蔬菜多吃白菜、芹菜、凉瓜、黄瓜、扁豆等;
豆制品可选豆腐、绿豆、黄豆等;
优质蛋白有鱼虾、蛋、奶、廋肉等。
冬季进补尽量避免燥热补品,其中有含激素成分,可导致血糖增高。
4、心脑血管疾病
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如冠心病、中风等。尤其冬天心梗、脑出血高发。
(1)心梗
受到冬天寒冷的刺激,血管会收缩,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压上升,增加心脏负荷,心肌耗氧量增加,容易出现心率失常、心绞痛,并最终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2)中风
老年人血管出现硬化、弹性变差,寒冷、劳累、情绪变化都可能使血管突然收缩,导致供血不足,大脑出现缺氧状况,发生脑出血或脑栓塞,俗称“中风”。
中风分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即脑栓塞和脑出血。
缺血性中风的早期症状有突发眩晕、突然间半侧脸、身体麻木、无力等,也有患者看东西重影(复视),频繁打哈欠。有的患者这些症状会在24小时内消失,医生称其为“小中风”。
还可参考:
秋天,脑血管病多发季|温大夫讲脑血管疾病(中风)的危害、症状、预防与治疗
(3)预防措施
有心脑基础疾病的老人要尽可能保持身体恒温,避免受凉感冒,增加心脏负荷。
适当锻炼,以散步为主,不宜过早晨练及剧烈运动。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温度适中,不宜暴饮暴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尽量少吃腌制食物。
按时睡眠,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家庭洗浴最好家人陪伴。
要按时服药,如出现胸闷、胸痛、心悸、肩背部、上腹部疼痛、头胀痛、头晕等不适,要及时就医。
5、消化系统疾病
冬季人体受寒后,血液中的组织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加上冬天饮食量增多,节假日期间饮酒量增加,有基础胃病的老人易旧病复发,甚至引起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预防措施:
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
忌食生冷,规律饮食,以温软易消化饮食为主。
尽量戒烟酒。
还可参考:
胃疼胃痛,老胃病,7大“胃人”围攻光明顶,你已“岌岌可胃”。
6、骨和关节系统疾病
秋冬气温变化频繁,较强的冷空气能引发关节疼痛的发作。
预防措施:
对于有慢性关节疾病的患者,平时要注意锻炼,并加强局部保暖。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老年人反应差,对于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失智者,要避免使用热水袋、暖宝宝等取热,以防烫伤。
积极预防跌倒,排除家中障碍物。
还可参考:
7、神经系统疾病
每年天气突然转冷时,温医生发现面瘫患者都会骤增,且老年人比例较高。冬天感冒患者增多,而感冒是面瘫的主要诱因之一,甚至会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面瘫后遗症。
寒冷冬天里,帕金森病也容易复发。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老人患帕金森病的比率约为1%,患病人数在200万以上。
预防措施:
保暖,特别是在户外运动、乘车和洗浴后。尤其要重视对头部的保暖,避免风寒刺激。
按时进餐,多吃粗粮、新鲜水果和蔬菜、豆制品、瘦肉、大枣等食物。
在乘车、户外乘凉、洗浴、饮酒后,注意不要让风直吹头面部,尤其是年老体弱、病后及患有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的人。
勿用冷水洗脸,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10-20分钟后进行足底按摩。
运动锻炼,如散步、跳舞、体操等运动是较合适的冬季运动方式。
面部热敷。可每晚用热毛巾敷脸4次左右,加速面部血液流动,保持头部温度。
保持心情愉快。心理因素是引发面瘫的重要原因之一。
睡眠充足。面瘫预防和治疗期间都应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充足。少看电视、电脑,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和过度疲劳,以利疾病康复。
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多动动大脑来活跃脑细胞,预防老年痴呆。
详情可参考:
面瘫360度:是什么、症状、原因、后遗症、治疗、康复、预防......一文全知道(上)
面瘫360度:是什么、症状、原因、后遗症、治疗、康复、预防......一文全知道(下)
8、心理疾病
冬天,老人很容易出现惆怅,如果长期把自己封闭在房间里,自然会觉得消沉、无助、无聊,久而久之就会得心理疾病。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可参加些社交活动,与家人和朋友交流。
老年人要摆平心态,不能太操心子女的事,保证自己开心就好了。
还可参考:
总之,到了冬季老人要特别注意保健,坚持合理饮食、均衡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定期体检。
体检包括监测肝功能和肾功能、血糖和血脂以及血压等指标,定期做心电图、颈动脉彩超以及心脏彩超检查,及早发现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提前预防用药。
还可参考:
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及以上,你的年龄,体检最该查什么?有哪些常见的体检中心?
切忌“小疾”不治。
老年人如遇感冒、咳嗽、头疼、心慌等“小疾”,又是在冬季,必须及时治疗,以防患于未然。
这些知识对于高龄老人可能较难吸收,温医生建议相对年轻的家人们要主动多学习、多关心帮助老人,一辈子为我们操心的父母就是我们的一家之宝: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父母对子女的恩情无穷无尽。
他们不仅给予子女生命,还为子女成长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
从怀孕到成长,父母始终在默默地付出,不计任何回报。
这份爱是无私的、纯粹的,也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崇高的情感。
愿天下父母都健康快乐,子女们都能帮助老人家过好冬天这道坎。
明天,温医生还会讲讲健康状态的老人家的冬季养生知识。
欢迎关注我——你身边的医生朋友,加星标、点在看。
欢迎转发给亲戚朋友,让我们守护彼此健康,让天下无病!
作者简介
温宇航,副主任医师,深圳市针灸学会秘书,1988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曾在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5年,承担省、市级课题四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长期受邀在市委、市政协、党校等机关事业单位授课。
治疗专长
综合运用针灸中药治疗各种心脑血管病、头痛、眩晕、失眠、面神经麻痹(面瘫)、各种痛症、思维疾病、过敏性疾病、亚健康状态、男科疾病、部分妇科疾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
出诊时间:周一至周六,上午08:30~12:00,下午02:30~05:30
联系电话:13510064988(个人微信)
往期回顾
冬季养生|甘肃积石山地震救援与低温的生死竞速,寒风中如何对抗失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