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骨钱”是本钱的基础
沉默的杀手,寂静的疾病
骨质疏松是一种主要由于骨量丢失与降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导致患者出现各种相关病症乃至骨折的全身代谢性骨病。
正常人的骨头很坚硬,而骨质疏松病友的骨头就像蜂窝煤,里面是空的,一碰就碎。
骨质疏松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一旦发生,就让人措手不及,走几步路就腰酸背痛,甚至直不起腰。
骨质疏松常悄悄发生,一旦骨折则易造成终身残疾或长期卧床,是“沉默的杀手”、“寂静的疾病”。
骨质疏松5大症状
1、腰酸背痛
初期是从安静状态开始活动时出现,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
2、牙齿松动
骨密度降低,会使牙槽骨不坚固。
3、行走能力下降
骨质疏松后,骨骼承重能力下降,行走后关节及肢体疼痛。
4、变矮驼背
骨质疏松后会变矮、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由于骨小梁破坏和骨量减少,疏松椎体因受压而变形,致身长缩短或驼背。若身高比年轻时变矮3厘米以上,应高度怀疑骨质疏松,需进行骨密度检查。
5、呼吸不畅
骨质疏松后的驼背可能引起胸廓变形压迫肺部导致呼吸不畅,这种相对少见。
6、骨折
最大危害是即使无明显外力作用也可能骨折,脊柱、髋部、腕部最常见。
尤其是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死亡率高达20%,还有50%的患者会落下残疾,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花费很大,如髋部骨折治疗费用约10万元,还不包括长期卧床费用。患者生活质量非常低,还会影响寿命。
0~80岁,全年龄段守护骨质疏松
据全国4万人骨密度筛查数据,中国人群的骨量变化规律:
30岁前为骨量上升期;
女性30~50岁、男性30~70岁为骨代谢平衡期;
此后进入骨量减少期。
0~20岁,攒“骨钱”
20岁时骨量沉积达到最高骨量的90%。
我们的骨骼一直处于骨形成与骨吸收的交互作用中。
从出生开始,骨形成要大于骨吸收,骨骼一天天变得结实和强壮起来。
20岁以前骨骼沉积速度最快,20岁时基本上达到最高骨量的90%以上,大约到30岁达到骨量的最高点,到此骨量积累停止,称为峰值骨量。
年轻时的峰值骨量较低常导致年老时发生骨质疏松。
骨形成(存钱),骨吸收(花钱)
把骨骼代谢比做银行存储的话,骨形成就好比存钱,骨吸收就好比花钱。
30岁或说20岁前谁攒的“骨钱”越多,以后发生骨质疏松及骨折的风险就越小。
防护骨质疏松,要从娃娃抓起。
父母需教育孩子,不偏食挑食,加强骨骼营养,才是骨量存储的基本保障。
要加强锻炼,让孩子跑起来跳起来,骨头才结实,才能达到理想的峰值骨量和骨骼质量。
年轻的时候攒够“骨钱”,中老年后花“骨钱”才能花得久。
“宅文化”“白富美”,不利攒“骨钱”。
现在年轻人中盛行“宅文化”——不出门、不运动、饮食马虎;
流行“白富美”——为追求皮肤白皙,一年四季都不敢晒太阳,为减肥而节食。
这些都不利于攒“骨钱”,还会给骨质疏松的发生提供可乘之机。
30岁孕妈,多补钙
女性生一次孩子,骨量流失约10%,生的孩子越多,越容易骨质疏松。
哺乳后出现牙齿松动、腰背酸痛、足跟痛等“月子病”的原因之一就是哺乳期缺钙。
妊娠、哺乳期妈妈最好每天喝500毫升牛奶,多食蛋黄、鱼、肉、豆类、菜花、紫菜等食物,促进钙的吸收。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制剂。
在补钙期间多晒太阳,适当户外运动,做产后保健操,促进周身骨骼骨密度恢复,增加骨硬度。
如果有女儿在备孕,别忘了传授给她哦。
35~40岁之前,多攒“骨钱”
一般人体的骨量增加在35岁左右就到达顶峰,之后开始逐渐丢失。
35岁以前的女性,40岁前的男性,要想办法攒“骨钱”,让骨量尽可能达到一个高值,越高越好。
50~60岁,骨量丢失最快期,多补钙保证蛋白质等摄入
女性一旦进入更年期,就踏上骨质疏松之路。
绝经后骨质疏松
一般在女性50岁左右绝经后出现。
老年性骨质疏松
一般在女性62岁以后,男性72岁以后出现。
50~60岁绝经十年丢失骨量20%~30%,80岁丢失50%
研究数据显示,女性40~50岁绝经前十年丢失骨量3%~5%;50~60岁绝经十年丢失高达20%~30%。
老年后年丢失骨量减少至约1%,累积到80岁时,骨量丢失一半。
绝经最初的3~5年内,要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每日摄取钙1200~1500mg。除补钙外,还应保证蛋白质、氨基酸及一些矿物质的摄入。
如果长期吃素,蛋白质摄入不足,也易骨质疏松。
60岁后,防骨松先防摔倒
骨质疏松最常见、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骨折。
骨质疏松病友预防骨折的方法:
第一是防摔倒,第二才是维持骨量、强化骨强度。
一旦骨折,卧床休养一个月骨量就会流失10%,同时开始出现肌肉萎缩,运动能力下降,这对于骨量原本就存余不多的老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一半老人摔倒在家中,四分之一在自己房内
有研究表明:老年人摔倒场所约1/2在家中;在家中摔倒的人,1/2在自己房内。
打个喷嚏、端盆水就骨折了
有些严重的骨质疏松病友,打个喷嚏或端一大盆水都能骨折。
在打喷嚏、咳嗽或乘坐颠簸车辆时,应用手扶住腰背,可减轻脊柱和椎间盘的突然受力,预防骨折。
晒动食查补抗治防8招
祝你80岁后还是个硬骨头
第1招:日晒太阳
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一般上午11点-下午3点时间最佳。
第2招:科学运动
每天运动半小时左右,根据自身状况,可选散步、快走、慢跑、体操、太极拳等,可有效刺激成骨细胞,增加肌肉力量。
如60岁后可选锻炼平衡功能的慢跑和散步,上下肢抗阻力运动如半深蹲、弹力带等,不宜剧烈运动。中青年人可选游泳、健身及负重运动等。
第3招:合理膳食
摄入富含钙质的食物。含钙最佳食物来源是牛奶,其次海带、深绿色蔬菜、豆类、虾皮、芝麻、杏仁等。
平时少吃高盐和高糖食物,不喝浓茶和咖啡,戒烟戒酒戒饮料。
第4招:骨密度检查
骨量流失很少有症状,自己很难发现。女性绝经后,男性50岁以后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如果骨密度偏低或者每年骨密度明显减少,要适当补充钙剂。
第5招:补钙与维D
补钙,并同时补充维生素D,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像海鱼、蛋黄、动物肝脏等,特别是孕妈以及骨密度偏低的朋友。
第6招:抗骨松药物
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可抑制骨破坏和促进骨形成。
第7招:针灸调治
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学“骨痿、骨枯、骨痹”等范畴,常由肾虚、血瘀、脾弱等引起。
温医生采用补肾强骨、活血化瘀的“整体调节针法”,以足三里、肾俞、大杼为主穴,将针刺、艾灸、火罐有机结合,通过刺激经络系统,调动机体自身经气,调节机体经络系统整体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临床证明整体调节针刺法能明显改善骨质疏松病友的骨密度和生活质量,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
第8招:主动防摔
家有75岁以上老人,最好做适老化改造,如在卫生间、走廊装扶手,预防日常生活中的跌倒与骨折。病友要有意识主动避免摔跤,预防脆性骨折发生。
学起来用起来,温医生祝你80岁后,身体依然硬朗如青年。
欢迎关注我——你身边的医生朋友,点赞。
欢迎转发给亲戚朋友,让我们守护彼此健康,让天下无病!
作者简介
温宇航,副主任医师,深圳市针灸学会秘书,1988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曾在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5年,承担省、市级课题四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长期受邀在市委、市政协、党校等机关事业单位授课。
治疗专长
综合运用针灸中药治疗各种心脑血管病、头痛、眩晕、失眠、面神经麻痹(面瘫)、各种痛症、思维疾病、过敏性疾病、亚健康状态、男科疾病、部分妇科疾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
出诊时间:周一至周六,上午08:30~12:00,下午02:30~05:30
联系电话:13510064988(个人微信)
往期回顾
午夜的收音机,失眠的伤,你可知道?午夜的收音机,失眠的伤,我为你解!
“游泳圈、林妹妹、怕冷又怕热、拉肚子、经量多”,都是“月亮”惹的祸。
痛风真是痛,起于无形,好了又来,不断恶化 痛风真是痛,需防于无形,治其标本
“腰膝酸软”“长斑脱发”“耳鸣健忘”“早衰便秘”“性趣不佳”,都是肾虚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