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结核分枝杆菌中存在一段“RD1基因”,其编码产生结核分枝杆菌特异的CFP-10和ESAT-6蛋白。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中,结核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被RD1编码抗原活化后分泌γ-干扰素,后者被微孔板上γ-干扰素抗体结合,通过显色形成色素沉淀斑点,从而诊断结核感染。正常人和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则不会被刺激产生γ-干扰素。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具有其他方法无法相比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达到95%左右,不受卡介苗接种影响和环境分歧杆菌感染影响。样本采集简单,创伤小,仅需简单的实验室血液检查。
人体首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产生的记忆T淋巴细胞将在体内长期存在,当再次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相关抗原刺激后,这些记忆T淋巴细胞迅速增殖成为效应T淋巴细胞。这些效应T淋巴细胞分泌γ-干扰素和其他一些细胞因子,来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并可以激活巨噬细胞。通过测定T淋巴细胞的γ-干扰素释放反应(T-SPOT),来检查患者是否受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由于T-SPOT技术中使用的抗原是结核分枝杆菌RD1和RD16区编码的蛋白,这些蛋白在卡介苗中缺失,所以能够较好地区别BCG接种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由于没有“金标准”来确认潜在的结核感染或培养阴性的结核病,临床上会选择做T-SPOT检查,因为T-SPOT可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不能区分是结核感染状态还是发病状态。检查阳性说明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否结核活动,还需结合临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