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光怎么回事?

李强医生 发布于2022-10-16 09:35 阅读量704

本文由李强原创

生理角膜散光度平均值是0.406D,其中90.2%分布在0.25~1.00D范围之内。

所谓生理性散光系指虽有角膜散光但不影响眼的屈光,但视力仍能保持正常者。生理性散光的发生率为71.44%,属于顺规性散光即水平子午线屈光力大于水平子午线且曲率半径较大者占91.84%,属于逆规性散光即水平子午线屈光力大于垂直子午线且曲率半径较小者占8.16%,逆规性散光随年龄增长而增多。老年人出现的逆规性散光的发生机制,同眼睑松弛减少了对角膜垂直子午线上的压迫,同时老年人长期受内外直肌对角膜水平子午线上的牵引有关。因此老年人出现的逆规性角膜散光本身是一种老年性变化。

对于散光眼,进入眼球的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焦点。形成散光眼屈光不正的光学原理,是由于屈光系统的两个子午线上的屈光力不同,因而不能形成焦点以致视力减低,并引起足以感觉的光学缺陷。

一般0.25D的散光为生理性散光,0.50D以上的散光会引起明显的视物模糊,因此,多数以0.50D以上的散光计算为散光的起点。在新出生的儿童表现出高发病率的角膜源散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角膜趋于平缓,散光显著的降低。四岁以后,高的散光患病率明显降低,轻度的WTR散光较为常见。散光度数的分布变化较大,大多数低于1.00D~1.25D(约占85%)。在此限度以上的发病率急剧下降;并且顺规性散光超过6.00D,逆规性散光超过2.50D者较为少见。较高度数的散光也有,甚至可以高达18.00D~20.00D,但都合并角膜创伤及角膜圆锥等。表26-0-1是Cavara于1922年提出的散光发病率。从表26-0-1的统计中可以看到,低于2.0D散光的发病率超过90%。其他统计结果指出,轻度散光多发生在轻度远视或近视,或接近于正视眼。高度散光多合并较高度的远视或近视。对于发病率与年龄之间的关系,有人统计顺规性散光者,10岁时为92.38%,到80岁时变为14.3%;而逆规性散光者,则从少年时的7.62%上升到老年时的85.7%。




图片发自160App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