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进入下半场,最易生病的季节来了!这份养生指南收好~

李成英医生 发布于2022-09-30 17:20 阅读量113

本文转载自庆德堂


『 滋阴防秋燥,养生重平衡。』



秋分过后,金气敛降、压力增加,地面以下阳气渐多于地上,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中医常说的“夏季过后无病三分虚”。因此,秋分过后也是最易生病的季节。


中医认为,人体生理活动要顺应天时,因此,秋季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原则。



起居调养:早卧早起


1.

早卧早起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毕藏,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秋分之后,睡眠时间应逐渐调整至早睡早起的状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2.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这是自古流传的谚语,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


虽然如此,我们还要正确理解其中的真髓,不能盲目照做。特别是体质虚弱者或者老人及儿童,要注意保暖,夜间入睡后要盖好被子,以防止腹部受凉,诱发感冒、腹胀、腹泻等秋季多发疾病。


3.

常笑宣肺。


俗语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


秋季人们情绪容易有垂暮之感,所以这时,人们应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不同程度的笑对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内脏、肌肉等器官有适当的协调作用。



食好润,防好燥:多吃“辛酸”果蔬

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


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其中藕、秋梨、柑橘、百合、银耳、柿子等,都是此时调养佐餐的圣品。


在秋分时节,可适当多吃些辛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比如白萝卜、胡萝卜。


秋分养生虽然以多吃“辛酸”果蔬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饱,以免造成肠胃积滞。需要注意的是,秋分后寒凉气氛日渐浓郁,如果脾胃不好、经常腹泻的人,水果吃多了还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秋分可药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现在已经进入秋季进补的季节,但秋季进补也不可乱补,建议进补还需适量。


首先,无病就不需要进补。如果无病随意进补,既增加开支,又伤身体。


其次,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不要慕名进补,过量滥用滋补品反而可能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等。


此外,如果要进补,应该分清虚实。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只有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将适得其反。



运动调养:动静结合

秋天「收」为主,有别于春夏,「动功」锻炼时配合「静功」,如六字诀默念呼气练功法,动静结合,动则强身,静则养身,则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天气凉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机,登山、慢跑、散步、打球……特别是登山,可以改善人体的循环系统,增加肺活量。登山还可以配合呼吸,可加强肺部循环功能,更能加速人体代谢过程。



秋季温差大;三防免伤身


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还必须注意“三防”。


一防 受凉感冒


秋日清晨气温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在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应等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外衣。


尤其是老年人外出运动更要注意早晚温差,以免受凉。


二防 运动损伤


由于人的肌肉韧带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中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降低,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的调控能力下降,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


因此,在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三防 运动过度


秋天是锻炼的大好时机,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因此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 END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