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中,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工作起来,就忘了时间,想上厕所就选择憋着;
出去旅游,一时间找不到公共卫生间,只好憋着;
刚开始有尿意,懒得动,憋一憋无所谓;
……
但是,憋尿这件事,你可千万别认为是小事!
憋尿太久之后
要么“倾泻而出” 要么憋出“内伤”
正常的成年人每天产生的尿量是1000到2000ml,每天排尿4—5次。
一般情况下,当膀胱里的尿量有200—300mL时(一盒牛奶大约250mL),人就会开始有尿意。
正在攒清一色的你,舍不得走开,决定委屈一下膀胱小弟,憋一会。
膀胱慢慢胀大,尿量持续升高,500ml、600ml、700ml……此时,膀胱告诉逼尿肌不行了不行了必须尿了,而大脑又命令它不许尿,逼尿肌被逼得开始节律性收缩,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同时,尿道括约肌也一直在死死撑着。
尿量到800ml时,就到了“警戒值”。
再不尿,很有可能直接“失守”,尿液“倾泻而出”,就是尿裤子,医学上称为充溢性尿失禁。
那还有人说,
为什么我憋着憋着尿意就没了?
如果没有“倾泻而出”,
尿液有可能会回流到肾里,
憋出“内伤”
憋尿有7“伤”,小心别中招
01 尿不出来
憋得太久了,尿道括约肌已经麻木了,没办法正常收缩和舒张。
当然这个问题不算大,一般来说休息一下,慢慢尝试就可以尿出来了。
02 尿晕了
专业名叫「排尿性晕厥」。
主要是憋尿憋得厉害,尿的时候一下子释放膀胱压力,引起血压瞬间下降、脑供血不足,容易眼前发黑和眩晕。
所以,憋尿后的排尿要注意慢慢来,控制流速和流量,避免太快,扶好把手。
03 尿频、尿失禁
长期长时间憋尿,会让尿道括约肌和膀胱逼尿肌变得迟钝,对于自主排尿的反应控制灵活度下降,就有可能出现尿频、尿失禁。
04 尿结石
憋尿的过程中,尿液在膀胱和尿道停留过久,会析出结晶,形成结石,引发一系列问题:尿痛、尿路梗阻、尿潴留、尿不尽……
05 泌尿系感染
膀胱总是被撑得满满的,久而久之,膀胱壁粘膜就会变得薄弱,防御力下降,给了细菌可乘之机,加大了尿路感染的风险。
而且膀胱也不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到了一定的地步,也可能出现撑爆了撑坏了的极端情况。
尿液路线一般都是单程的,但是憋急了有可能出现尿液反流,尿路感染还能向上蔓延,将病菌带到前列腺、输尿管、肾脏等地方,引发肾积水、前列腺炎、梗阻性肾病、肾功能不全等感染情况。
06 憋尿与脑出血关系很大
中老年人,受长期血压升高、年龄增长和动脉硬化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在硬化了的脑部小动脉壁上会突出来像米粒样大小的瘤样扩张(是一种微动脉瘤,一般感觉不到)。
当遭遇心情激动、用力过猛或体内剧烈不适、比如憋尿等激发因素时,血压就会急剧升高,一旦超过了这种微动脉瘤瘤壁的承受力时,微动脉瘤就会破裂引发脑出血。
因此,虽然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脑出血的发病基础,但是,由憋尿等多种内外因素导致血压的急剧升高,也是不可忽视的脑出血的直接诱因(外因)。
07 引起心律失常,引起心血管意外
很多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因此任何轻微刺激,都可能诱发老年心律失常发生。
而尿潴留本身就是心脑血管病的发作的一个重要诱因。
长时间憋尿后,突然膀胱排尿后空虚,不仅会让心律加快,易突发排尿性晕厥,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这也是为什么老年人几乎都是在清晨五六点的时候发生心肌梗塞或脑梗塞的重要原因,最严重的情况就是睡着死亡。
不得已憋了尿,怎么办?
不要急,慢慢来
在长时间憋尿后,膀胱壁的血管均处于受压状态,此时不宜过快排空膀胱,应采取逐步、缓慢排尿的方式。
女性憋尿后,多饮水、多排尿
女性在憋尿后由于其尿道较短,极易发生细菌感染,引起尿道炎和膀胱炎。所以在憋尿后要密切观察,主动多饮水,多排尿,一旦出现尿路刺激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