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间的斗智斗勇——预防网络成瘾

付园园医生 发布于2022-09-08 13:54 阅读量2757

本文由付园园原创

在当今,网络使用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了,尤其是在近两年多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很多时候要上网课、居家隔离、有时难以进行户外活动,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在家里面使用网络的几率大幅上升。


一方面,网络的使用几乎是无可避免的。但另一方面,家长又要注意网络成瘾,及其他长期上网导致的身心健康副作用。


到底该怎么控制这个平衡,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我们先来确认一下,当网络行为控制不好时,会发展成多严重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以及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呢?


按照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DSM-5)第五版,网络游戏障碍诊断(Gaming Disorder)标准[1]


常与其他玩家长时间玩互联网的游戏,导致产生重要的功能问题。必须符合在一年内持续或反复满足以下标准内的五项及以上:

  • 专注或痴迷网络游戏

  • 不玩网络游戏的时候出现截断症状

  • 花越来越多时间在玩游戏上面

  • 试图停止或限制玩互联网游戏,但不成功

  • 对其他生活活动(如爱好)失去兴趣

  • 即使知道玩互联网游戏会影响个人生活,依然过度地玩

  • 在他人面前,会撒谎去隐瞒自己玩网络游戏的情况

  • 使用互联网游戏做为逃避来缓解焦虑或内疚感

  • 因为互联网游戏而失去了机会或关系,或使之处于危险之中





研究发现,患有网络游戏障碍的青少年常常伴随着以下不良的健康后果[2,3]


性格变化:脾气变得暴燥、不耐烦,缺乏耐心,甚至使用暴力(当互联网被切断或停止)


身体健康:造成睡眠不足和日间嗜睡,从而影响认知和学习或工作能力。并有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失去耐性等问题。


心理健康:造成焦虑和抑郁(例如,压力大,自尊心低)


人际关系:引起社交退缩、家庭冲突等问题。


生活行为:

不考虑安全后果(开车/过马路也玩)

减少学习/工作投入

学业成绩下降

未来工作竞争力下降

更高的风险成为蛰居族/家里蹲(Hikikomori)



那我们可以怎么预防呢?首先看一些常见的特质:


  • 低自尊/自我形象

  • 神经质/敏感

  • 父母关系问题、亲子关系问题、隔代教养问题(父母的情感温暖不足——经常严厉惩罚、拒绝和否认孩子;家庭亲密度不够——孩子的情感表达不足,易矛盾;受父母控制、过分干涉或者是偏爱和过分保护)

  • 缺乏明确人生意义及方向

  • 社交退缩回避

  • 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多动及注意力缺失症

  • 人格特质:过分开放尝试、过分敏感焦虑、冲动

  • 遇到学业/工作的挑战易受挫

  • 自杀/自残


网络游戏成瘾与许多心理适应不良互为因果关系。


可能是年轻人有适应不良的行为,例如学习压力、社会形象不佳等问题,变得孤僻,从而花过多的时间上网来弥补无聊的时间或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也有可能是由于同伴的诱惑而沉迷于和朋友一起玩游戏,从而对学习、自我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父母在年幼的孩子或家庭中注意到这些迹象,应提高警惕,并开始调整或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预防——父母层面


■  父母以身作则的问题


《中国2014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调查显示:父母与孩子共处时,经常看手机的父母占17.8%,偶尔看的占51.8%。

当父母自己在孩子面前有这样的行为时,在教育孩子(管理看屏幕的时间)面前,往往都会变得苍白无力。


■  父母陪伴资源不足

当孩子哭闹时。

父母的外在资源:陪伴时间、孩子留守与否;老人陪伴只能满足喂养和取暖等基本需求,但没有精力和技能来建立孩子的学术兴趣和让他们健康的玩耍。

父母的内在资源:为了平息化解孩子的情绪,无法有效地发展孩子的自主性,过多依靠手机作为治娃神器。

久而久之,孩子就由手机“陪伴”成长。


■ 父母对孩子过于苛刻和缺乏温暖

这在中国青少年中被认为是网络成瘾的相关特征。

这是与父母的沟通方式和父母的作风有关,依靠孩子是无法改变的,需要父母反思并改变自己。

包括寻求专业帮助,以免自己成为孩子的痛苦来源,造成孩子需要在电子产品中寻求庇护的坏习惯。




预防——电子“均衡饮食”


在具体教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要考虑电子“均衡饮食”(Healthy Digital Diet)


完全不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只将关注点放在给不给、给多长时间上面,更是要考虑孩子需要电脑是为了做什么,是玩游戏?做作业?使用社交媒体?还是查资料?


电子“均衡饮食”是从父母监管开始,去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求是什么。


就电子产品文化,帮助孩子设置网络界限,指导他们学会自行选择有“电子营养”(Digital Nutrition) 、有益的网络活动。


例如,除网络游戏之外,选择更健康网络工具、应用程序,能够帮助孩子进行社交和情绪方面的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学习自我控制,情绪调节来促进成长。




预防——电子产品时间管理


不同年龄段的具体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也是值得研究一下的。

Young教授,可以说是西方研究并呼吁重视网络成瘾的第一人。早在九十年代初,互联网在西方升起、心理精神病学界还没有将网络成瘾当成是精神健康问题看待时,她就已经呼吁大家重视网络成瘾的问题了。

Young教授给的指示,有一定参考价值,给大家列举一下[4]



0-3岁:

在这个年龄段,最好不要让孩子使用智能手机、电脑和看电视。

任何电子产品的使用都会损害孩子社交沟通发展,以及孩子对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依恋关系。

建议完全不使用电子产品,让孩子有时间发展与他人的关系和参与运动、阅读等活动。



3-6岁:

建议每天不超过一小时。

在这个年龄段,父母对孩子使用的时间需要严格监督。需在家庭公共区域使用,并禁止让孩子玩网络游戏和上有问题的网站。

父母不要经常给孩子一个平板电脑或手机来作为”陪伴”或奖励。因为这是孩子发展学习社会行为至关重要的时间。

即使孩子需要参与电子产品的活动,也避免过多的使用。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这样适当的使用电子产品:

  • 使用电子阅读器听故事;

  • 用电子产品上的软件对形状进行排列或查找隐藏对象;

  • 使用电子产品进行学习:识字、识别物品等;

  • 确保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线下玩耍、阅读书籍和与其他孩子玩。



6-9岁:

监督使用:确保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同时,与社交和线下活动有良好平衡。

可以和孩子参与电视上的游戏,如跳舞机等,作为一种家庭联系的体验。

如果不确定游戏内容是否合适,可查阅娱乐软件评审会评级或泛欧洲游戏信息组织(PEGI)来判断。

尽量控制和避免孩子过多使用手机,因为父母很难监控。如果需要使用,可以每天分配2小时的使用时间,由父母紧密监督。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这样适当的使用电子产品:

  • 在监督下使用电子产品和互联网,并保持每天有家庭谈话时间(无电子产品的情况),谈话内容应该是轻松、有趣、促进感情的;

  • 与家人一起玩正向积极的电子游戏;

  • 花时间确立“屏幕使用时间”,可考虑使用适当的软件去定时关机,减少孩子因父母关机而引起的怨气和冲突;

  • 让孩子们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体育运动、同龄人活动等。



9-12岁:

一天不超过2小时的屏幕时间,包括家庭电子游戏时间。

不允许在家中私人的区域使用,也不允许访问在线游戏(尤其是任何角色扮演游戏)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通过阅读、散步、骑自行车、参与学校和体育活动等来促进在精神和身体上的成长。

尝试建立没有电子产品的家庭时间(例如,晚餐时不看电视、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纸质书籍等)

如果规则被破坏,则没收所有电子产品24小时(或更长时间),并在晚上停止使用任何电子产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这样适当的使用电子产品:

  • 在监督下使用互联网,保持每天有家庭谈话时间(无电子产品的情况)

  • 具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和电子产品的使用规则;

  • 监督电子产品的使用,如不守规矩则没收所有电子产品;

  • 确保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完成作业或任务后,积极和朋友们参与课外活动。



12-18岁(这是大多数争论和不服从发生的时候)

孩子可能已经有自己的手机,当看到同学们可以无限制地上网,父母却设定手机、电脑和互联网使用规则时,孩子会觉得愤愤不平,由于不太能体会父母定规则的用途,便会试图挑战规则和权威。

尤其孩子正值青春期,更想要独立和拥有个人隐私,常要求有自己的社交媒体帐户以及无人监督的网络游玩时间。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这样适当的使用电子产品:

  • 由于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已经有独立性,所以要确保他们能够每周平衡电子产品、家人之间的互动和学习时间。

  • 讨论前面所提到的电子“均衡饮食”、“电子营养”和违反规则和使用时间的后果。

  • 尽可能多了解孩子网络社交的情况,可以的话,请他们到家里来玩,见面了解一下。

  • 确保完成应完成的任务,并保持参与学校活动和社交活动,让孩子们学习如何分配时间、财务管理、以及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




最后,跟大家介绍一下澳大利亚网络调查研究会(NIIrA)的一些研究。


他们发现网络使用时间有一个比例:孩子网络使用的时间跟他们的睡眠、户外活动、社交活动之间要有一个均衡


如果网络使用时间影响到睡眠时间、社交活动和户外活动时间,就可能造成网络成瘾的问题。


所以反过来,预防网络成瘾不仅仅是让孩子控制网络和电子产品的使用,更是要同步开发他们正常的社交和户外活动,并确保他们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希望提供的信息能帮助缓解大家对于孩子电子产品使用的担忧和顾虑。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