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床单的时候,你该聊点啥?

颜瑜章医生 发布于2022-07-13 17:59 阅读量2776

本文由颜瑜章原创

01

滚床单的时候,你该聊点啥?

美国性学博士 Justin J. Lehmiller 曾发现,93% 的女性和 90% 的男性幻想过伴侣在床笫之间耳鬓厮磨,聊点或温情或色情的东西,让声音成为「助兴剂」。


一项发表在《Personal Relationship》杂志上的研究表明,在性行为中多表达「爱和夸奖」,关注对方感受,都能增加性高潮和性满意度。


不过,只会说「大不大」和「好厉害」未免显得单调,也不是所有挑逗性语言都会让人兴致更高。


图片

▷ 《性爱自修室》


在这项研究中,Amanda 及其同事招募了 319 名 18-32 岁的年轻人,要求他们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在性活动期间,你对你的伴侣说了什么」,随后从各个维度对性高潮和亲密关系满意度打分。


研究者将「羞羞谈话」编码后,分类为以下三种:


  • 积极的情感表露(PRD):表达爱,称赞和自己浓烈的情感。例如对伴侣说「我爱你」「你闭上眼的样子真美」「我很喜欢你的锁骨」。


  • 互惠主义色情谈话:为了追求双方更好的性体验而说的话。包括指导性陈述(「慢一点」「舔这里会不会让你不舒服」)、喘息、告知对方性高潮的到达。


  • 个人主义色情谈话:只关注自己的需求或体验,而不关注伴侣的感受的色情谈话。比如性支配(「转过身去」「大不大」),性所有权(「谁是你爸爸?」)等等。


对这些谈话的分析表明:


「积极的情感表露」越多,性高潮的发生率和关系满意度越高,对方的性体验也越好;「互惠主义色情谈话」也会增加高潮和满意度——如果双方可以感受到亲密和连结的话;但在本研究中,个人主义色情谈话并不能让对方更「爽」。


图片

▷ 这位朋友很犀利呀,这「致命三问」其实都属于「个人主义色情谈话」


读到这里,你明白滚床单时该说什么了吗?简言之就是:表白!表白!表白!这里如果要做一个效果比较的话,那么大约是:积极的情感表露> 互惠主义色情谈话> 个人主义色情谈话。


总之,这项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要获得高潮或更高的关系满意度,那么你应当在性关系过程中尽可能表露对伴侣的爱意。

图片



02

情绪稳定,或许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什么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好的?


近期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稳定的环境」对儿童情绪发展的重要性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者们发现,在照顾总量相同的情况下,「不可预测的行为和环境」会影响新生小鼠大脑节点的突触连接,影响它们情绪大脑回路的形成,让它们的抗压性更差。


对于人类婴儿的观察也有相似的发现。科学家们认为,不安定的居住环境、父母情绪不稳定、奖惩机制不统一,都可能破坏儿童大脑情绪回路的发育,与儿童后来的情绪控制问题和行为缺陷有关。


图片

▷ 《九三年夏天》


父母,是儿童生命早期最主要的环境。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尽量维持一个稳定的住所、照顾好自己,建立确定的奖励和惩罚机制(避免孩子因为 XX 而受到奖励,不久后却因同样的行为受到惩罚),可能是作为爸妈能给孩子情绪发展最好的礼物。



03

成年人还是睡在一起比较好


伴侣应该分开睡还是一起睡?这是个问题。B 站 UP 主手工耿甚至为此发明了分分合合床来解决这一千古难题。


图片

近期发表在《sleep》上的一项研究给出了新的答案:伴侣同床共枕比独自一人要睡得更香。


亚利桑那大学调查了美国 1007 名成年人与伴侣睡觉的情况,并让参与者报告了自己过去一个月的睡眠时间、入睡时间、入睡后醒来的次数和疲劳程度等,用来评估参与者的睡眠质量。 


研究显示:

  • 与那些单独睡觉的人相比,与伴侣同睡一张床的参与者失眠程度较轻、睡得更快、睡眠时间更长、疲劳程度也较低

  • 与伴侣同睡,显示更低的抑郁、焦虑和压力评分,以及较高的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满意度

  • 但与孩子一起睡,与更高的压力相关,失眠程度也较高。


过往的研究表明,伴侣一起睡更好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睡眠中同步了彼此的动作和睡眠阶段,伴侣之间的情感联系,人际同步和社会支持也都对心理健康有益。


04

「优柔寡断」并不影响决策质量


每天我们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决策,有的人能够果断地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而有的人却犹豫不决难以抉择,甚至开始怀疑自己,选择困难它又双叒叕来了。

图片


「优柔寡断」真的如此不好么?近期发表在《PLOS ONE》的一项研究显示,不管是「果断」还是「犹豫」,决策方式其实并不影响决策质量。


研究人员调查了 723 名被试,他们首先使用量表区分了行动导向(注重行动,也即果断的决策者)和状态导向(关注情绪状态,较为犹豫)的决策者,并从中选择了 60 名最果断和 60 名最犹豫的两组人,评估他们获取新信息的速度、决策谨慎(需要知道多少信息才能做出选择)、初始偏差(选择受一些已有知识的影响程度)、元认知敏感性(可以多准确地判断选择的正确性)、元认知偏差(对自己的决定有多自信)五项认识过程。


结果显示:「优柔寡断」不会影响决策的质量。唯一区别是:行动导向型的人(果断)对自己的选择更有信心,但没有其他任何证据显示他们的决策是更好、更快或更准确。


看来犹豫也不一定会败北,果断也不一定白,这只是我们不同导向的决策方式,最终能做出好的决策才是重要的。


图片


好啦,本期就是这么多,希望你又得到了一点有意思的心理学知识。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