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了解“双相情感障碍”

李龙春医生 发布于2022-08-01 14:29 阅读量209

本文由李龙春原创


萧伯纳曾说:“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这句话用来形容双相情感障碍最合适不过。


从疾病症状的角度,患者在抑郁发作时,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等抑郁症状;躁狂发作时,又会情绪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异常增多,冲动易怒,甚至会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常抑郁期与躁狂期交替发作。不难想象,患者的情绪犹如坐过山车,波动大、不稳定;思维和判断能力受损;工作、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社会功能也会受到明显损害

双相情感障碍有躁狂或轻躁狂和抑郁发作的表现,理论上看,诊断双相障碍似乎很简单,但现实并非如此。

根据国内的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双相障碍的首诊确诊率只有7.6%,而误诊率和漏诊率合计高达92.4%,患者从发病到确诊所需的时间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22年,平均3.9年。而在被误诊的病例中,大部分被误诊为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
1
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误诊率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轻躁狂的症状特别容易被忽略,因为处在这个状态下的患者,其愉悦感良好,社会功能正常,无痛苦感,但其实这有可能是轻度的疾病状态;

2.混合发作的双相障碍容易被认为是激越性抑郁;

3.伴发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如谵妄性躁狂,特别容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等。

所以被诊断为抑郁的患者需要对双相情感障碍保持一定的警惕和觉察,发现苗头及时就诊,尽可能准确的告知医生全部症状,不要隐瞒。

每一个细微症状都可能成为医生诊断的关键。按照医生的建议坚持治疗。

2
人们是如何患上双相情感障碍的?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确切不明,综合以往研究,遗传、社会环境因素对其发病有重要影响。

遗传

双相情感障碍是最易遗传的精神疾病之一。

调查发现:该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倾向较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更为突出,遗传度高达85%。

父母若一方患有双相障碍I型,其子女患病的几率约为25%;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双向障碍I型,则子女患双向障碍的概率达50%-75%。

一般情况下,双相障碍的遗传风险可能直到发育后期才会显现,这与已发现的儿童期精神病理学相关的精神分裂症遗传风险相反。

心理社会因素

遗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是一种易感素质,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某种特定的环境因素下则可能促发发病。

消极和负面情绪、家庭关系不好或长时期高度紧张等不良的生活状态甚至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

早期的患者,症状通常轻微且隐蔽,在不影响生活的情况下,外人一般不会有所觉察,所以此时,家庭成员间的细致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


3
双相情感障碍该怎么办?

双相情感障碍恢复重在早期诊断、科学干预

如果进行规范治疗,控制住核心症状,减轻伤害,将逐步恢复社会功能。临床上有很多病情反复迁延、加重的病人,他们「毁掉的人生」,并不是双相障碍疾病本身导致的,而是自己对病情不重视,输在了病程管理。

坚持服药

很多人撑不过药物的副作用,或者认为自己好得差不多了,吃了一段时间的药后,还没有与医生沟通就自己停了药,这让复发的风险大大增加。

多项针对精神科门诊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调查研究显示,包括双相障碍在内的精神障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社会功能均有关联。能够遵医嘱坚持服药的病人病情控制得更好,社会功能(如工作状态)也恢复得更好。而不能坚持服药的患者通常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

尽管精神疾病药物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副作用(如疲惫、恶心),但不良反应一般会随着服药时长慢慢减轻,而且临床上还有许多处理药物副作用的方法,例如逐渐增加药物剂量、睡前服药或饭后服药等等。遵医嘱服药是帮助患者控制症状的重要手段,而控制症状才能进一步恢复社会功能。

定期复诊

缺少和医生保持定期的复诊交流,是治疗效果差的原因之一。复诊一方面是一次关于服药效果、副作用的沟通反馈,便于医生及时调整用药;另一方面也是让医生评估自身情况,让患者对自己状况「心中有数」的好机会。

坚持定期复诊,能帮助患者及时清楚身体状况,以便提前「主动应对」。而不是等到病情再次发作时才「被动解决」。这也是尽可能降低疾病对正常生活产生影响的好方法。

调整心理状态

事实上,疾病对患者的影响有多大,除了疾病严重程度,还有患者对疾病的态度。当你认为「一生都毁了」的时候,你其实已经在放弃求生欲了。

当双相障碍患者态度上已经认为自己「毁了」,他便会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选择性的寻找「我因为双相障碍变得很差」的证据,以支撑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负面证据让患者更受打击、也更坚信自己「真的毁了」,于是慢慢的放弃挣扎,毁于自己创造的「信念恶魔」了。

调整心理状态,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和咨询师的帮助。

寻求帮助

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一样,常常受到社会污名化的挑战。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是精神障碍患者的保护性因素。尽管并不容易,但积极建立支持性的人际关系网络对患者病情康复和回归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作为患者本人和家属,都应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也可以尝试加入病友互助小组;甚至勇敢的伸出手交朋友,即便不谈疾病本身,有人倾听与互动便是一次好的开始。

总的来说,规范治疗很重要,重拾信心更重要。双相情感障碍并不容易治愈,但如果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保持信心,是有机会逐渐恢复社会功能,回归正常生活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