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袖是覆盖于肩关节前、上、后方之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4块肌肉肌腱组织的总称。肩袖的功能是维持肱骨头与肩胛盂之间的稳定,使上臂能够抬起来。肩袖损伤将减弱甚至丧失这一功能,严重影响上肢外展和旋转功能。
1.创伤是青少年肩袖损伤的主要原因。
2.血供不足引起肩袖组织退行性变。
3.肩部慢性撞击性损伤。Neer(1983)认为95%肩袖损伤是长期肩部撞击磨损的结果,循环障碍和创伤不是主要原因。
肩袖损伤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疼痛多位于肩前方,三角肌前方及外侧,多在活动或增加负荷后加重;压痛多见于肱骨大结节近侧,或肩峰下间隙部位。主动活动受限以外展、外旋及上举受限较明显;被动活动受限不明显。肩袖损伤的诊断应综合考虑患者主诉、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肩袖损伤属于中医学上的“肩痹证”,是运动医学常见的疾病,有时人们的肩痛往往会误解为“肩周炎”,其实,在临床上,年龄超过40岁的肩痛,更多时候是肩袖损伤造成的。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的板状联合肌腱结构,上述肌腱均止于肱骨大结节和小结节,形成袖口,故称为肩袖。主要功能是悬吊肱骨、稳定肱骨头、协助三角肌外展上臂和旋转肩关节。肩袖是肩关节活动中的解剖弱点,转肩时它不仅要保护关节的稳定,同时承担着转肩动力的重任,再加上它与肩峰紧贴,容易受到挤压和摩擦,使肩袖肌腱、韧带和滑囊发生微细损伤和劳损。
2.西医诊断标准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临床表现常有明确外伤史,患者突感肩关节外展受限,且伴有肩外上方的疼痛感,其程度与肩部活动相关。夜间症状加重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2.局部压痛、外展及上举功能受限。肩峰下凹征阳性,臂坠落试验阳性、撞击试验及疼痛弧征可为阳性。病史超过3周以上可有肩周肌肉不同程度的萎缩。病史超过3个月可发生关节继发性挛缩。
3.辅助检查肩关节造影可显示造影剂通过肩关节腔经断裂的肩袖进入肩峰滑囊。X线可显示肌腱有无阴影及肱骨头与肩峰的距离变窄。CT断层扫描与关节造影合并使用,对肩胛下肌及冈下肌的破裂以及发现其他病理变化有一定意义。MRI对肩袖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可早期发现肩袖的不完整性。另外,超声诊断方法也属于非侵人性诊断方法,对肌腱部分断裂的诊断优于关节造影。对于疑诊为肩袖损伤、盂唇病变、肱二头肌长头腱止点撕裂以及盂肱关节不稳定的病例,肩关节镜检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性检查方法。
(二)证候诊断
1.淤血阻络证(初期):肩部有外伤史,患病时间较短,肩部剧烈,夜间疼痛加重,痛有定处,刺痛,痛处拒按,伴肩部主动活动受限,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
2.寒凝痰郁、血瘀气滞证(中期):外伤后时间较久,或无明显外伤史,肩关节反复疼痛,伴有肩部主动及被动活动受限。舌淡,舌质紫暗、脉沉涩。
3.肝脾肾虚、筋脉失养证(后期):关节持续隐痛,轻度肿胀,疼痛较前可有所缓解,主被动关节活动度受限,肌肉力量下降。舌淡,苔白,脉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