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玉春:常吃精神类药物,当心高泌乳素血症!一文总结3个方法可有效干预!

康玉春医生 发布于2024-08-31 16:14 阅读量388

本文由康玉春原创


作为精神科医生,每天接触最多的除了患者和家属,应该就是精神类药物了。

药物治疗是精神心理疾病治疗的主要措施,同时,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是服用精神类药物不可回避的问题。

今天,我就和大家聊一聊,服用精神类药物常见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高泌乳素血症

想要了解高泌乳素血症,我们先要知道什么是泌乳素


01

什么是泌乳素?


泌乳素也称催乳素,是大脑垂体分泌的激素,主要作用为促进乳腺发育生长,刺激并维持泌乳,还可以影响前列腺发育、刺激卵泡受体生成等

当血液中的泌乳素高于正常水平,就会引发高泌乳素血症。而引发泌乳素升高的原因有很多,如生理性、病理性、药理性等因素。

精神类药物是药物诱发高泌素血症的最常见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


02

药物如何导致高泌乳素血症?

某些精神类药物主要是通过阻断大脑内特定部位的多巴胺受体来起到控制症状的的作用,当药物阻断了下丘脑漏斗部位的多巴胺受体,就会抑制泌乳素细胞的释放,从而导致高泌乳素血症

精神类药物中,会引起泌乳素升高的常见药物有:

种类

高风险

低风险

抗精神病药物

帕利哌酮、舒必利、利培酮、氨磺必利、氯丙嗪、氟哌啶醇等

氯氮平、喹硫平、奥氮平、齐拉西酮、鲁拉西酮等

抗抑郁药物

氟西汀、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氟伏沙明等

文拉法辛、度洛西汀、阿戈美拉汀、曲唑酮等

其他精神类药物

丁螺环酮、阿普唑仑等

碳酸锂、丙戊酸钠、拉莫三嗪等


03

高泌乳素血症的危害有哪些?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泌乳素的正常水平和异常水平,具体见下面的图表:

(点击图片可放大)

高泌乳素血症可显著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以及心理和行为活动,出现以下症状:

▶ 短期并发症

▌女性黄体功能不足、月经周期缩短、卵泡发育不排卵、子宫内膜增生病变、泌乳、闭经、继发闭经、不孕不育、甚至生殖器萎缩。

▌男性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少精/无精症、胡须、阴毛稀疏、睾丸变软、不育、乳房发育,甚至出现溢乳等等。

▶ 远期并发症

可能引发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降低糖耐量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增加远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长期可导致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患者骨密度降低,还可能增加乳腺癌、前列腺癌和垂体瘤的风险。

▶ 心理与行为活动

可能会使患者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易激惹、活动减少、对应激事件的耐受能力降低等情况。

高泌乳素血症所致上述不良反应将进一步降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增加疾病复发、再住院的风险及躯体疾病风险等,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

面对高泌乳素血症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在治疗精神疾病过程中,应该怎么避免呢?


04

如何避免出现高泌乳素血症?

▶ 合理选择精神类药物

对于首次发病或早期的患者,应评估患者的泌乳素水平,尽量选择风险低的精神类药物,避免药物引起高泌乳素血症。

▶ 定期监测泌乳素水平

患者服用精神类药物治疗3个月时,需要复测泌乳素;

服药过程中出现高泌乳素血症及相关临床症状,须及时和医生沟通,接受临床干预,并每月复测泌乳素;

经过治疗,泌乳素水平恢复正常或相关临床症状消失,则至少半年复测一次泌乳素水平。


05

如何治疗高泌乳素血症?

▶ 减少剂量或使用精神类药物的最低有效剂量

对于首次发病或早期的患者,应评估患者的泌乳素水平,尽量选择风险低的精神类药物,避免药物引起高泌乳素血症。

▶ 替换或合并成对泌乳素影响较小的其他精神科药物

这是逆转精神类药物致高泌乳素血症的首选方案,但需要强调的是,不是所有患者都可用换药来解决泌乳素升高的问题,而且换药治疗也可能会导致其他不良后果,如精神疾病复发、体重增加、糖尿病、心律失常、代谢综合征或高泌乳素血症仍然存在等。

因此,临床医生在为患者选择替代药物时,要进行综合评估:

要确定患者既往是否使用过替代药物及其疗效;

要考虑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

需评估患者精神症状是否平稳。

在换药过程中需斟酌换药的方式,防止因突然停用原有抗精神病药导致患者病情反复。

▶ 中医治疗

中医可以辅助治疗高泌乳素血症,方法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

中药治疗方面:可以选择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化痰的中药,如芍药甘草汤、逍遥丸、四君子汤等。

针灸治疗方面可以选择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 中医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自行用药或针灸,以免对身体造成二次伤害。

综上所述,服用精神类药物期间,出现高泌乳素血症及相关症状,需及时反馈给主治医生,尽早干预治疗,但千万不能因为看到这些危害就私自减药停药。



**温馨提醒**

高泌乳素血症,虽然对人体的影响很大,但还是有方法可应对,无须过度担心,否则会影响药物治疗效果,得不偿失。


注意:本文分享的相关科普知识仅供参考,切勿盲目自行用药!如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我是精神科专家康玉春,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首都国医名师、北京安定医院王彦恒主任的学术继承人。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中医精神科临床诊疗40余年,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配合针灸心理,辨证施治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分离性转换障碍、情感性疾病以及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等精神心理障碍。


从医40余年,帮助过上万名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恢复健康生活。


如果您也有相关困扰,可以私信留言,我会利用坐诊之余,给予大家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医治有缘人,好的一切,从相信康博士开始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