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散剂使用方法

蓝浩医生 发布于2024-05-23 08:31 阅读量1533

本文由蓝浩原创

        经方散剂:经过医生与患者详细交流、望闻问切等全面收集患者病症情况,在中医全面辨证的理论指导下,医生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经方”的相对药量开出处方,药房同事把处方中各种药材打成细粉,交付患者用药。

散剂内服方法:

        每次使用3克散剂药粉(小儿可酌减用量1-3g,成人药量3-5g,基本一汤勺为主,无需超过5g,具体如图中所示,药房会展示3g用量),用开水冲调,温服药茶(可以不服用药渣沉淀),早晚饭后各服1次,一天2次(如有特殊一天3次以上者,医生会特别嘱咐)。经多位经方医学医生多年临床证明,散剂药效与汤剂基本相同。

散剂保存方法:

        阴凉干燥处保存,必要时可以放在玻璃瓶中密封冰箱保存。(如时值雨天天气,空气中湿气较重,以防发霉。或长期服药的情况下,没能用到的散剂可以先分装保存)。


图片发自160App

散剂的优势:

        ①散剂免煎,对于患者,特别需要长期服用中药的慢性病患者,一般都需要数月甚至半年以上的服药时间,煎药是个艰巨工程,坚持用药的心智成本较高。而散剂即冲即服,十分便捷,免去煎煮麻烦。

        ②散剂小剂量的使用,患者的购药量少,经济相对实惠。此外院方的药物储存量大幅度降低,院方从而可以选购更好的道地药材,进一步确保药材质量。另外由于中药小剂量的使用,其口感方面相对较好。虽说良药苦口,但3g左右的苦口良药,其酸、苦、辛辣味都会相对减少,小儿用药可兑少量饮料进一步改善口味。

散剂的劣势:

        ①散剂的使用并不是主流中医医师的首选,由于惯性思维等多个方面的考量,很多医生依然会选择汤剂自煎、代煎或者颗粒剂用药,请各位患者切勿要求其他医生开散剂服药。如有必要,请跟您信赖的主治医师充分沟通后决定是否使用散剂。

        ②散剂的外观让散剂蒙上一张神秘的面纱,不管症状如何,患者能拿到手上几乎都是外观一样的药末,并不会展示原本药材的模样。感谢患者对开散剂的医生和院方药材质量的信任。然其实经方处方并不神秘,所有药物搭配都是中医延续千年也在使用的方法。也欢迎患者打印病历,了解自己的情况和我们的处方思路。

        ③散剂的外观难以分清是否变质,所以患者一旦嗅觉、味觉、视觉对散剂存有疑惑,请暂停服药,与主治医师联系,在此也再次感谢大家对我们的信赖。

---

附:散剂的前世今生

散剂的前世

        提起散剂,源远流长,《伤寒论》中有明确记载的273个方子中,直接运用散剂的方子就有58个,占21.3%,著名的如五苓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四逆散、当归芍药散等,为我们认识和使用散剂有据可循。散剂也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一部方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方剂数量中最多的剂型。

        北宋著名医学家庞安时在其所著的《伤寒总病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唐遭安史之乱,藩镇跋扈,迨至五代,四方药石,鲜有交通,故医家少用汤液,多行煮散。人参当皇祐年,每两千四五,白术自来每两十数文,今增至四五百,所出州土,不绝如带,民家苗种,以获厚利,足以知地脉愈薄,产药至少矣。汤液之制,遭值天下祸乱之久,地脉薄产之时,天灾众多之世,安得不悋惜而为煮散乎”。

        就是说,在古代战乱时期,由于政权分割、交通阻隔,药材贸易匮乏,医生就不得不多用散剂。到了宋代初期,土地贫瘠、产药量甚少,已经没有足够的药物供医疗之用,人们不得不吝惜药物的使用,放弃用量大的汤剂而被迫使用剂量小的煮散剂。

        宋代由政府推广颁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88方中,散剂共有329方,约占总方的1/3,如果把丸剂、散剂并列,两者的处方使用远远超过其他剂型。而在宋代及其之后的方书中,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济生方》等书中均可见大量散剂记载,散剂的应用达到了鼎盛时期。汉唐时期的汤剂,到宋代几乎完全被煮散所取代。《梦溪笔谈》云:“古方用汤最多,用丸者散者殊少。近世用汤者殊少,应汤皆用煮散。”

散剂的今生

        现代经方名家李冠杰老师将自己临床苦苦摸索出的经方散剂应用办法公之于众。李老师一次翻阅《伤寒论》,读到半夏散及汤方后注:“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煮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李老师豁然开朗,既然半夏散及汤可以用散剂也可以用汤剂,其他方子是不是也可以把汤剂改成散剂呢?于是,他立马开始动手尝试,“我一开始是拿自己做实验,自己生病就不再用汤剂,全部改用散剂,结果发现,还真管用!”从自己到家人亲朋、再到自己的病人,李老师的经方散剂之路就此开启。

        根据李老师数十年探索的经验,现有经方散剂的使用方法是: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相对药量开出方子,或者把方子中各种药材打成细粉,也可把整个方子中的几种药材一起打成药粉,用开水冲服即可(若改善口味可兑饮料),每次服用3克(小儿酌减),早晚各服1次,无需吞服药渣沉淀。经多年临床实验证明,散剂药效与汤剂完全相同。

        “现有经方散剂的用法和用量,我其实是经过好多年探索的。”李老师说,虽然古籍中对散剂服用量已经有明确记述,如《伤寒杂病论》中散剂多是“饮服方寸匕”,宋代医书是“多者一啜,不过三五钱极矣。”《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是“合以三指撮为后饭”,但为了确保以最少的药材达到最好的疗效,他在临床实践中,还是经过了数年的反复摸索、确认、改进。一开始,他让患者每次服用10克,一天3次,就是30克。但是后来,经过研究文献和临床验证,他逐渐把药量降到3到5克,“结果不但没有影响疗效,药量降下来后,病人反映比以前还好多了!”

        为了让更多中医同道和患者从散剂中受惠,数十年来,李冠杰老师始终坚持不懈地致力于经方医学弘扬事业,推广经方散剂。他的学生们因受益于经方散剂,也自发组建经方医学和经方散剂等公益性推广团队。2021年,李冠杰经方团队推出十多期散剂班,专门传授散剂制作和使用方法。2022年,中医教育团体开始主动与李老师合作,自发推广散剂的使用。至今十几年间,李老师的数百名学生也均在临床改用散剂,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