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蛋白指标下降与肝硬化有关系吗?

尚建中医生 发布于2025-02-18 14:05 阅读量220

本文由尚建中原创

白蛋白是人体血浆中丰富的蛋白质,主要由肝脏合成,具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营养物质、抗氧化、抗炎及免疫调节等多种重要功能。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其病理特征包括肝细胞广泛坏死、肝纤维化、再生结节形成以及肝脏结构和功能的严重受损。在肝硬化患者中,白蛋白水平下降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临床现象,其与肝硬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白蛋白下降的原因

肝脏合成功能受损:肝硬化导致肝细胞大量坏死和纤维化,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显著下降。

营养摄入不足:肝硬化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进一步影响白蛋白的合成。

白蛋白丢失增加:肝硬化患者常出现腹水,大量白蛋白可能通过腹水丢失。

炎症和氧化应激:肝硬化患者体内存在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导致白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受损,进一步降低其有效浓度。

2. 白蛋白下降的临床意义

反映肝脏功能受损程度:白蛋白水平的下降是肝脏合成功能受损的直接体现,其水平越低,通常提示肝硬化病情越严重。

预示并发症风险增加:低白蛋白血症可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从而引发水肿、腹水,甚至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此外,白蛋白的抗炎和免疫调节功能受损,还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影响预后:研究显示,白蛋白水平低于25 g/L时,肝硬化患者的生命可能受到威胁。而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有效白蛋白浓度(effective albumin concentration, eAlb)低于0.81 g/L时,30天和90天的存活率显著降低。

3. 白蛋白在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

补充白蛋白:对于白蛋白水平低于30 g/L且伴有腹水的肝硬化患者,输注人血白蛋白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改善循环血容量,减少腹水形成。

预防并发症:在肝硬化失代偿期,白蛋白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

改善预后:合理使用白蛋白可减少住院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4. 生活方式和饮食调整

增加优质蛋白摄入:肝硬化患者应通过饮食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牛奶、鱼肉等,以促进白蛋白的合成。

避免加重肝脏负担:戒酒、避免高脂肪和高盐饮食,减少肝脏的代谢负担。

定期监测:肝硬化患者应定期复查肝功能和白蛋白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白蛋白水平下降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不仅反映了肝脏功能的受损程度,还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因此,肝硬化患者应高度重视白蛋白水平的变化,通过合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改善白蛋白水平,延缓病情进展。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