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穴位,巧治肩周炎

张远志医生 发布于2024-10-09 19:03 阅读量87

本文由张远志原创

一提到肩周炎,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老年人或重体力劳动者才会出现的疾病,事实上并非如此。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肩周炎也正往年轻化趋势发展。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俗称凝肩。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抬举困难,不能摸到自己的后背或后头,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止,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

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故称“五十肩”,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肩关节可有广泛压痛,并向颈部及肘部放射,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缩。



肩周炎的病机比较复杂,在外既有风寒湿气的入侵,在内又有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本病常虚实夹杂,久治不愈。

肩周炎辨证分型一般肩周炎,可分虚实两大类进行辩治。

属于实证的,多为风寒湿气内侵,导致气滞血瘀,不能周流于肩臂,患者往往肩臂沉重疼痛,或胀痛,痛处需捶打、掐捻则舒,夜间尤剧,遇寒加重,变天加重,得暖则舒,天晴则舒,舌淡苔薄白,舌质黯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属于虚证的,多为气血亏虚,不能营养经脉,患者往往肩臂酸疼隐隐,抬举无力,劳累加重,手指麻木不仁,面色晄白或萎黄,气短乏力,头晕目眩,舌淡苔少,脉弱无力

属于痰瘀凝结的,多为肩凝症,患者肩臂疼痛,肩周关节僵硬,不能抬举,舌淡苔腻,或有瘀斑,脉沉涩。

针灸治疗

肩周炎历来的治疗大多比较重视外邪,该病的病机首先是正气虚弱。结合《素问》中“背为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的论述可以看出,如果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基础,则外邪才会乘虚而入。由表及里,阻滞经络气血的通畅,导致不通则痛的病理表现。



采用条口穴治疗本病,效果满意,轻症、重症均适宜。轻者针到病除,短期可愈。重症可配合火针点刺,隔日或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5~10个疗程可愈。

条口穴属于足阳明胃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如其平调,内外得养,五脏皆安。

针刺条口穴,能鼓舞脾胃中焦之气,令其透达四肢,驱除风寒湿邪,促使滞涩之经脉通畅,濡养筋骨,通利关节。

针刺时可深刺,条口直透承山。《医学举要》曰:“若外邪为患,当从太阳经治......”。承山穴属足太阳经穴,透刺后,加强了祛除外邪之力。

医案举例

病例一 :

王某某,女,48岁。

患者一年前因冬天长时间接触冷水,未及时保暖,1个月后,右手中指冷痛,拇指、食指活动欠灵活,经中西医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近2个月来,拇指、食指握力显著下降,不能拿筷子吃饭,不能拿笔写字,患者担心偏瘫。

检查类风湿因子不高,血压、血脂稍高,家族未见脑血管病史。观察其体态稍丰,面色红润,右手中指稍肿,感觉温度低于其他指头,拇指及食指尚能活动,但掐捏力度不大,肌肉未见萎缩,饮食、大小便均正常,月经也无异常,舌胖淡,脉缓。

此为寒湿入于筋骨,阳气受损,不能运化血行,当属痿痹夹杂,处以《金匮》乌头汤加减7剂。

针灸治疗:

取穴:条口穴,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阿是穴,阳陵泉穴。

刺法:患侧条口穴透承山穴,深刺,留针,平补平泻手法。边捻转边活动肩关节。

隔日一次,五次针灸治疗。针灸2次,症状明显减轻。

二诊:服上方后,中指疼痛有所减轻,仍然肿胀,拇指,食指依旧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缓,转方蠲痹汤加减7剂

三诊:服上方后,中指疼痛肿胀基本消失,但拇指,食指无力未见好转,转方补阳还五汤14剂。

四诊:服上方后,手指欠灵活有好转,握力也增强,但进步不快,其他无不适感,脉舌同前,仍用补阳还五汤加减14剂。另外,大活络丸每日二粒,每次一粒,用汤药送服。

五诊:服上方后,病已痊愈。

医生心得:通过我的临床观察,临近绝经期的中年妇女,容易患手指关节肿痛,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但检查类风湿因子不高,疾病发展也较缓慢,西医主要给以对症治疗,服用消炎痛等,但无法根治,本例患者就是这种情况。除此之外,患者还有拇指、食指无力、欠灵活,但时过两年,并无肌肉萎缩,家族亦无脑血管和神经方面的疾病史,西医很难给予明确诊断,治疗也无从下手。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四肢关节疼痛属痹,肌肉无力属痿。本案为痿痹并存,痹易治而痿难疗,故先从痹入手。患者明显起因于冬天感受寒湿,虽已日久,寒湿仍在,并未化热,一诊用乌头汤温寒化湿,活络止痛,待寒湿得散,中指疼痛有所减轻,则转用专治手臂疼痛的蠲痹汤,去独活,加姜黄,使其药力更加集中。加天仙藤,则因其善于走手臂、消肿胀;加青风藤,则因其善于祛寒湿、治骨节疼痛。痹证已愈,则转而治痿,开始以补阳还五汤原方治之,疗效不显,而后在原方基础上,加刺五加等补气血、益肝肾之品,再配以大活络丸疏通经络,终于使痿证得起。

案例二:

肩周关节炎,三角肌萎缩案。

王某,男,54岁,患者五十岁左右患右肩疼痛,不能抬举、反侧,诊断为肩周关节炎,医治两年多,服过多种中西药,用过针灸、按摩、热敷、蜡疗、蜂疗等,未见分明恶化,近一年来,手臂上端的三角肌逐步萎缩,右臂抬举疼痛无力,夜间常常由于酸胀疼痛而醒。

察其面色恍白,肉体欠佳,舌淡苔厚腻,脉沉滑,右肩关节处肌肉凹陷,压之不疼,患处畏冷,关节与肌肉之间有粘连,右手抬举幅度不能超越九十度,问其口不渴,近来大便秘结,另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咳嗽吐痰多年,痰色白而浓。

此己成沉寒积痼,当补气活血,化痰散结,处以双臂肩膊痛方加减七剂。煎药时,先将药用冷水浸泡1小时,急火煮沸半小时,对入黄酒30g,趁热服,以饭后服为宜。

针灸治疗:

取穴:条口、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阿是穴,阳陵泉穴。

刺法:条口透承山,深刺,留针。压痛点(阿是穴)火针点刺。隔日一次,针3次后症稍减轻。

二诊:服上方后,疼痛有所加重,夜间不至于痛醒,但依然疼痛,不能拾举、反侧,大便稍软,但不泻,续用上方,合指迷茯苓丸,七剂,以增强化痰软坚作用,煎服法同前。

三诊:服上方后,延续三天腹泻,每天四、五次,后几天每天两、三次,拉出粘液状稀便,泻后感到全身痛快,咳嗽吐痰减少,手臂疼痛显著减轻,抬举、反侧幅度增大,续用上方,再合阳和汤,用丸剂缓图,日二次,每次10g,饭后开水送服。一料药大约可服两个月。

服两料药丸后,肩关节疼痛完全消逝,抬举自若,萎缩的肌肉已经充盈,病告康复。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