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负性情绪的词语那么多,孤独、悲伤、失落、沮丧、懊悔、愧疚、愤怒,等等。为什么大家很少用这些更具体、更易于理解的词语,反而要一直开发和使用新词汇呢?这背后隐藏什么心理呢?今天心理咨询师就来“多管闲事”地解读一下。 从众心理,大家都在用,我也不能落后。 就像前一阵流行的“yyds(永远的神)” “绝绝子”等网络流行语一样,刚开始看到的时候,一脸懵圈,当察觉到大家都在使用时,有些人就按耐不住了,去查询这个梗的意思、用法,以免自己被鄙视落伍,弄懂意思后,便会在适当的时机,甚至专门创造时机,表达一下。 一般这种人说“我emo了”,并非常规意义上的“emo”(抑郁、失落等意思),只是赶个流行而已。 防御机制我不想说我的真实情绪,只想要你的关注。 很多年轻人在网络空间是半开放的,少部分人屏蔽,还有一部分人是想屏蔽但不能屏蔽的,比如父母亲人、老师或单位领导。如果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状态,比如“这几天持续心情低落”、“昨晚很悲伤,一夜辗转难眠”,可能会引起亲人的担忧及领导的看法。这是他们不想、也不愿去应对的。 而他们又有自我表达的需求,以期获得一些关心和关注,emo这种“生僻”、表意模糊的词就是最好的选择。 缺乏对情绪准确清晰的识别我也不知道我的情绪是什么,我只知道,我现在不太好。这可能大多数的情况。 人常见的情绪表达有9种:高兴、悲伤、愤怒、厌恶、嫉妒、恐惧、渴望、骄傲、耻辱。这看似很多很具体了吧,但其实人的情绪很多时候是复杂的、交织的、且更多样化和微妙的。 英国玛丽王后大学情绪历史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theEmotions )的学者蒂芬妮·史密斯(Tiffany Watt Smith)曾出版过一本《人类情绪手册》( The Book of Human Emotions),在书中,她展示了从世界各地收集的表达情绪的描述,竟然多达154 条。 如果没有识别情绪的能力,或养成刻意觉察情绪的习惯,一个人其实很难把自己的情绪描述表达清楚,大多数情绪,被我们直接忽视掉了。 比如,你能给自己现在的情绪进行命名吗?如果让你给它的准确性打个分(1-10),你会打几分? 为什么情绪识别这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