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确诊精神障碍后,应该怎么护理最合理?
钟宇医生
发布于2022-09-14 11:41
阅读量1628
本文由钟宇原创
A: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都有儿时生病被父母悉心照料的经历。在大众的认知中,病人总是“虚弱”的。所以家属会习惯性地给予额外的照顾,让他们享受生病的“特权”。对精神障碍患者而言,也不外如是。但你一定想不到,如果家属总是无节制地付出,有可能会害了患者。
部分家属在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护理时,可能会有两种极端的表现。在这类家属眼中,生病的患者是脆弱易碎的,说不得也碰不得。于是他们将患者捧在手心里,贴心操持患者的一切事物,甚至连一些患者力所能及的小事也会包办。比如打扫卫生、买菜做饭、穿衣吃药等。即使患者提出自己动手的合理诉求,他们也会选择性进行忽视。这种“同情心”在情感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家属会对患者过分关怀,嘘寒问暖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会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怕一不小心就对患者造成伤害。其实,家属的初心是好的,也能体会到他们对患者护理的用心。但是家属和患者长期处在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中,会让双方都很疲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降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不利于精神障碍的康复。这类家属的表现,和过分关心是完全对立的极端,他们会对患者进行无理且过分的指责。以抑郁症为例,低动力是它的典型症状。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低浓度水平,让患者对所有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再加上某些抗精神药物的副作用,会让患者出现机体活动能力下降的情况,更加重了低动力。但对此不了解的家属可能会主观认为,抑郁症是患者为自己找的借口,其实他们就是太“懒”。更过分的指责还有矫情、脆弱、脑子有病等等,他们无视患者生病的事实,肆无忌惮地用言语伤害患者。而在行动上,这类伤害也不少。比如有些家属会扔掉患者的药物、拒绝带患者求医、在距离或情感上逐渐疏离患者。患者求助无门,在亲密关系中得不到有效支持,逐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会直接导致患者病情的加重,甚至可能会刺激到患者采取自残自杀的极端行为。
早在1972年,英国精神病学家乔治·布朗就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一个新观点——高情感表达。它是指家属对家庭成员所表达出来的,一系列特定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过分关心、过分指责和过分介入家庭成员的生活,都属于高情感表达的范畴。而乔治·布朗和他的同事们一致认为,以上两种行为是不可取的。
因为对患者而言,提升自我效能和获取社会支持是同等重要的事情。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和判断。提升自我效能,实际上意味着帮助患者消除病耻感,增强自我价值,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对社会而言、对他人而言是有用的。自我效能感是通过经验的累积产生的。患者需要制定合理的目标,通过一件一件具体事件、具体目标的完成,赋予自己成就感,进而提升效能感。家属过分干预患者的生活,实际上阻断了患者自己动手的可能性。脱离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反而是不利于患者感知自我价值的。当然,这并不是在倡导家属对患者不闻不问,因为获取合理的社会支持对患者康复一样重要。有时候可能只是安静地陪伴着他们、认真地聆听他们的话语、为他们提供一个稳定轻松的空间,就已经是非常高质且有效的帮助。只有真正明白在患者身上发生的事情,家属才能换位思考,更好地照料患者的生活和情绪。
生病的时候,患者难免变得敏感脆弱,可能会萌生很多与事实有偏差的消极想法,但他们可能会因为病耻感,拒绝向外表露情绪。这时,我们应该引导患者外露情绪,倾听隐藏在情绪背后的诉求。可以问问TA发生了什么,也可以向TA传达TA对你而言很重要的信号,让他们知道你会陪着TA一起面对。过度的关心只会让双方都感到窒息。要给时间让患者休息,也要给时间给自己补充能量,这样才能以更好的状态进行陪伴。
不要包揽所有,给患者更多机会去做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买菜、做饭、做家务,从小事开始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但也不要逼着他们行动。生病难免会有低动力的时刻,比起催促我们更应做的是等待,等待他们的状态变好,等待他们的体力恢复。在他们想休息的时候,陪着他们好好休息;在他们想行动的时候,陪着他们积极行动。这种松弛有度的空间,比一千句鸡汤、一万句指责,更加有用。
快乐是可以被习得的,所以家属可以在衣食住行上留心,用行动帮助患者快乐起来,可以一起做些会分泌多巴胺的事情。比如运动,可以适当地陪他们一起爬山、游泳、跑步,哪怕只是和他们一起在家附近走走,也是好的。也可以一起烹饪美食、一起更改装潢,在动起来的过程中,做些有利于病情康复的改变。当患者不断体会到快乐的感觉,身体会记住这种感受,最终会慢慢“养成”快乐的习惯。患者家属在护理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许多挫败和挑战,也可能会有感觉力不从心的时刻。这时,不用强迫自己一定要努力。允许自己好好休息,等到内心充盈、精力充沛时,再紧紧拥抱生病的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