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代人来说,睡前玩手机俨然已经成了一种戒不掉的习惯。2022年3月,一项针对1532人的社会调查显示,84.8%的受访者有睡前刷手机的习惯。即使已经产生困意,84.1%的受访者依然会继续刷手机。一些人认为,睡前玩手机会引发情绪问题,尤其是在睡不着的深夜。事实上,很多人可能忽视了,例如焦虑等负面情绪可能和玩手机的内容类型相关。

美国曾对300名智能手机深度用户调查发现,焦虑的发生与刷手机的内容类型有关。比起用手机社交,新闻、娱乐、消费等内容与焦虑发生更紧密。
睡前刷手机最忌讳看负面内容。从进化心理学来看,原始人类必须关注负面讯息,比如草丛里可能暗藏野兽,以提高生存的可能。
但在现代,负面内容更能让人们意识到潜在危险,从而采取行动。比如,看到“灾难”等字眼,就会关注其是否会威胁到自身安危。看到其他人发生的不幸,也可能会反观自身,占据内心一部分压力空间。虽然负面内容能调动人们的警觉,但研究表明,经常接收负面信息,大脑会不断激活压力系统,从而导致压力激素皮质醇分泌增多,使人焦虑、抑郁,进而影响判断,做出不理智行为。
强行对手机“戒断”或许对大部分人不太现实,但也要适可而止。睡前刷手机对情绪的改善作用,一定要建立在以下前提:
长时间玩手机会减少人体生成褪黑激素,影响睡眠质量。因此,最好将睡前玩手机的时长控制在20分钟内,给自己设置一个提醒闹钟。
晚上不要关灯玩手机,尽量避免灯光强度和屏幕亮度差距太大。如果环境光线暗,建议开启手机夜间模式,防止眼疲劳。

不要让手机屏幕正对眼睛,最好向下倾斜45度左右,不要向上倾斜。否则会导致脖子肌肉酸痛。眼睛与手机保持30~50厘米距离。对于习惯躺着玩手机的人来说,左右侧卧对眼睛的压迫力最大,造成双眼视力偏差。俯卧则易对手肘、脑部的血液循环造成影响,颈椎以上极易形成惰性缺血。相对来说,仰着玩手机对身体比较友好。
睡眠是对疲惫的修复,比起刷手机,睡前一小时做以下几件事,不仅能提高睡眠质量,也能让身心更加充实和快乐。很多人在入睡前会反复想明天要做的事情,导致自己焦虑不安,精神得不到充分放松。建议把计划改成纸质的,每天睡前把次日要做的事情简单记在笔记本上效果更好。

与其第二天早上纠结穿什么,不如睡前利用充足的时间规划穿搭。这不但能让你安心睡个好觉,还省掉了无谓的纠结。热水泡脚可加速脚部血液循环,使更多血液流向下肢的末梢血管,并使大脑血流量相对减少,使人产生困倦感。由于脚掌上无数神经末梢与大脑紧密相连,热水泡脚时对脚部末梢神经的温热刺激,可对大脑皮质产生抑制作用,使人感到脑部舒适、轻松,加快入眠。听音乐时,脑电波频率会与该刺激产生互引作用,让思绪和心灵更加放松、快乐。音乐类型建议选用节奏柔和的古典音乐或轻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