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霸凌更可怕的校园“无意识洗脑”:孩子正被悄悄毁掉,父母却一无所知!

许红羽医生 发布于2025-03-24 18:42 阅读量161

本文由许红羽原创

不知道姐妹们发现没?孩子年龄越大,越容易被同龄人影响,我们做父母的,却越来越感到无能为力。

因为孩子在学校的时间,远比在家长很多,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人,更多是同学、老师,而不是我们。

这不,快开学了,朋友们在一起聊天,都在吐槽,说孩子在家挺好管教,可一到了学校,好多想法和观念,很容易就被身边人“同化”。

就比如说,关于一件事的看法,或者某个坏习惯,类似玩手机不对,吃糖对牙不好。

你在家时告诉他,他觉得挺有道理,但从学校回来,他就不听了。

那你问他为什么这么想时,孩子却想当然的回答“同学都这样啊。”

还有时候,孩子特别讨厌某个同学,总数落对方邋遢、脑子笨、不合群,但其实他根本不了解对方,两人也没什么交集。

大抵就是同学之间频繁的讨论,无形中放大了这些缺点,导致孩子对他产生了偏见。

其实,仔细想想,孩子的这些行为和想法,在心理学上,有个名字,叫做“无意识洗脑”。

大概意思是,在不知不觉中,让一个人接受和改变思想、观点和行为的方式。



这种“洗脑”尤其隐蔽,不仅父母很难察觉,就连当事人也不容易发现,尤其未成年的孩子,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这种“洗脑”不易察觉
却偷偷侵蚀孩子的认知


我发现,校园里的“无意识洗脑”,更可怕的地方还在于,它是一种看不见的危险,会潜移默化让孩子学习下降,三观价值观也可能被带跑偏。

看过一个博主的真实分享,她高考失利后,才逐渐意识到最宝贵的三年,竟然一直被身边人“无意识洗脑”。

她回忆,高一阶段,自己本来对数学老师印象不错,但周遭的同学,都对那个老师意见很大,吐槽指责的声音特别多。

跟她玩得好的同学和朋友,也会时不时念叨“数学不好”“学不会数学”“数学太讨厌了”……

因为听了太多抱怨老师的话,博主也跟着抱怨这不好那不好。

渐渐的,她内心的抵触情绪作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持续下降,学习也感觉吃力。

结果可想而知,她高考考得不好,数学严重扯了后腿,回头再看曾经一起吐槽的同学朋友,有的成绩根本没受到影响。

所以,博主最大的感悟是“千万不要被外界影响,否则害了的一定是自己。”


这种“无意识洗脑”,还不是偶发的个例,有很多人都曾深受其害:

l上学时,同学反复说“英语课好无聊”“让人犯困”,本来挺喜欢学英语,后来也觉得无聊,不想学了;

l班级学霸,天天嚷嚷回家就睡觉,结果我也照做了,可人家考试满分,我考了个倒数;

l原本认真上课听讲,听不懂也会强撑着,可同桌在旁边喊累喊困,我也跟着摆烂,最好成绩一落千丈。

除了以上情况,学校里还有种比较常见的“无意识洗脑”,就是同学之间散播的负能量。

他们对什么都看不惯,不是怼天怼地怼老师,就是对别的同学评头论足、讲小话、贴标签。

还有些高年级孩子,会经常输出网上的一些不实言论,像什么“大学无用论”“毕业即失业”,或者引起容貌焦虑“颜值即正义”“三观跟着五官跑”等观点。

这种话语,咱们大人尚且听多了,都容易迷茫焦虑,更何况还是未成年的孩子。


为什么孩子在学校里
更容易被“无意识洗脑”?


我跟朋友聊到这个话题时,她有个疑问:

“为什么我们整天唠叨‘读书是正道’‘考大学有好前途”……孩子完全不被洗脑,却会被同学的言论影响?”

我个人觉得,孩子在学校里,更容易被“无意识洗脑”,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

01.社会认同

人是群体动物,孩子在学校里喜欢从众,主要源于集体的压力。

心理学有个“社会认同效应”,是形容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会倾向与群体保持一致,以获得认同感和避免被排斥的心理现象。


通俗点讲就是“随大流”,有样学样。

就像前面提到的博主,你说她真的讨厌那个数学老师吗?

想来,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博主也表达了,对数学曾兴趣浓厚,对数学老师也有过喜欢。

可因为班级同学朋友的讨厌批评,为了与大家保持一致,她选择了盲从跟风。

正如社会心理学家沃尔特·李普曼提到“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太多。”


02.认知吝啬鬼效应

记得,心理学家费斯克和泰勒,1984年提出过一个“认知吝啬鬼效应”。

通俗点讲,就是大脑天生偏爱“省力模式”,在处理复杂信息时,倾向于尽量少动脑筋,省力地作出决策。

这个不难理解,当身边有同学,反复念叨某个老师“讲课枯燥乏味”“听不进去”“毫无兴趣”时,在认真分析这些评论对不对之前,大脑为了省力,已经选择相信了这些信息。

还有,同学之间散播的不实观点,还没仔细查证信息来源,但因为感觉他们说的有道理,于是大脑会选择“捷径”,将观点当成了事实。


03.负面偏好

这个不只是孩子,咱们成年人也一样,会更容易对“负面信息”敏感和记忆深刻。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通过调查,发现:

普通人脑海里每天会闪过1.2万至6万个念头,其中80%的念头是消极的,95%的念头与前一天完全相同。


有句话说的好“坏比好,更强大”,这也是为什么孩子更容易被负向信息,所触动、所影响。

比如,对怼老师的话记忆深刻,对嘲笑同学的评价信以为真,对散播焦虑的观点深信不疑。



帮助孩子建立“反洗脑”能力
是成长最大的驱动力


我们总强调“成长的驱动力”,觉得多引导孩子接受积极正面的信息,会更利于他们学习进步。

但很多家长忽略了,信息化时代,教会孩子何识别身边“有毒的信息”,提升“反洗脑”能力,其实更为重要。

我特别认同一个观点“高考,筛选的也包括干扰能力。”

一个是,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在接受任何信息之前,尤其是干扰学习的言论,不是全盘接受。

而是要始终有自己的主见,遇事先保持质疑的态度,先查证,再去做判断。

另一个是,帮助孩子分清“事实和感受”。

当别人发表负面观点,比如,评价某个同学不好,吐槽某个老师差劲,先想清楚这是他个人的感受,还是基于事实本身。

如果是感受,那就要保持自己的态度,不盲从;如果是事实,也要酌情三思,考虑自己的立场。


除此之外,引导孩子多看书,多了解世界,避免陷入“信息茧房”。

为什么很多爱看书、爱思考的孩子,很难被“洗脑”?是因为知识结构、认知体系决定了,他们习惯于对外界信息分析、加工后,再输入。

那些单一的信息源,不会让孩子马上认同,他们更倾向于从书中去找到答案。

我还想强调一点,让孩子远离毒友谊,多跟正能量的人在一起,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担心。


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当孩子身边,总围绕着不爱学习,爱吐槽抱怨的同学,他就会潜意识认为这些人才是正常的。

有个网友用切身经历告诫大家:

和负能量爆棚,动不动就抱怨的人在一起,也会渐渐变得消极、堕落、不思进取。

所以,让孩子识别身边的毒友谊,靠近积极向上、爱学习的伙伴,他也自然不会被负信息缠绕。

最后有一段分享,我觉得很有道理,也希望成为提醒孩子的语录:

“任何时候都要用自己的感受和认知,不要被他人的舆论所影响,人心惶惶,深不可测,要坚持走好自己的路。”

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必删!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