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女儿从抑郁休学到复学,我发现让孩子恢复正常的关键:不是手机,不是陪伴,不是心理辅导,而是这三点......

许红羽医生 发布于2024-06-28 15:44 阅读量516

本文由许红羽原创

一个朋友上高一的学霸女儿突然抑郁休学了。

孩子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玩通宵手机,过着黑白颠倒的日子。

朋友焦急万分,想尽了一切办法,包括陪伴照顾和咨询医生,发现没有根本转变。

“我自己都抑郁了!”朋友说。

后来朋友专注自己成长和生活、整天忙着学习上班出差旅游,有时甚至忘记了家里还有一个躺平的女儿。

当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好,女儿开始主动联结她:谈学习谈计划,也经常和她一起外出。

大半年后,女儿慢慢走出来了,还主动提出回学校。

亲历女儿从抑郁休学到复学,她发现让孩子尽快站起来的关键:不是照顾陪伴、控制孩子手机、进行心理辅导,而是以下三点。

01 真实接纳

孩子突然休学在家,还抑郁,让很多家长焦虑得不行:

“孩子好好的,怎么会这样?”

“孩子不上学怎么办?”


“怎样才能快点好起来?”

“孩子的前途完了!”

......

甚至有的家长还不忘管控孩子玩手机、督促孩子学习。

所有这些,都是没有真正接纳的表现。

虽然很多家长口口声声说接纳,但其实那是接受,接受是被迫的,觉得“没办法”。

因为,在孩子看来,家长的一切的行为都有目的性:

对你微笑,是希望你能尽快复学。

对你温柔,是希望你能尽快复学。


对你写鼓励贴,希望你能尽快复学。

对你百依百顺,希望你能尽快复学。


对你说:我接纳你在家,还是希望你能尽快复学。

......

全都是为了“改变”孩子服务,根本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恢复正常回学校。

有目的与无目的的最大区别在于:目的实现不了,家长会产生巨大的情绪反应。

比如网友小A同学回忆说:

有一天我问父母:“如果,以后我都不去上学了,你们会怪我吗?”

没想到,父母不但没有生气,还问我“为什么?”。


在聆听了我的想法后,他们也没有怪我,

而是说:“无论儿子你做什么决定,爸爸妈妈都会支持你的。”


听了他们的话,我真的感受到了被理解被接纳。

而在之前也问过一次,他们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他们的表情一下就僵住了。

所以当不是真实接纳时,所有的微笑在孩子看来都是“笑面虎”,所有温柔在孩子看来都是“温柔刀”。

真实接纳是“走心”的:我接纳的是孩子这个人,关注的是孩子的感受和情绪。

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了,退回家里休养,我能做的是无条件支持他,给他最大的赋能和减压,帮助他恢复力量重新站起来,而不是还盯着学习、复学、手机这些事。马都跪下了还想拉货的事!

02 不过度关注

每个人都需要被关注,适度地关注是正常的,关键有个度,超过了就会适得其反。

过度关注为什么不好?

我们想一想:对一个人放心会过度关注,还是对一个人不放心会过度关注?

肯定是不放心不信任!也就是你对孩子过度关注,给孩子的直观感受是不被放心、不被信任,比如:

有的家长原来大大咧咧的,突然在家里变得小心翼翼,甚至踮起脚尖走路;


本来上班的,孩子休学了,就辞职或请假、甚至公司生意关门,专门回家照顾孩子;


父母本来在客厅大声讲话,一看孩子出来了,就突然闭口缄默,还不时用余光斜视孩子,仿佛如临大敌;


有的还把伙食升级,做之前舍不得吃的好菜;


每天给孩子写鼓励贴,嘘寒问暖,拥抱、按摩......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孩子,你感受如何?就像有人说:

“我生病后,父母对待我的方式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像奴仆一样盯着我的喜怒哀乐,随时准备伺候,


我想要的一切,只要发泄情绪就能立即得到。”

家长过度关注背后是期待、投射和目的性,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父母做的越多,牺牲越大,孩子就承受更大的压力,生怕自己让父母失望,失去父母的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和一个家长通电话,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她的紧张和焦虑。

整天给孩子传递焦虑,这样的陪伴比不陪更糟!

所以我建议她去问孩子:“愿意妈妈在这照顾你吗?如果不愿意,妈妈回老家几天,需要随时叫妈妈。”

因为孩子抑郁了,回家想干嘛?放松休养呀。

如果整天看到一个比自己还焦虑的妈妈,孩子会轻松吗?

03 “我好了 孩子就好了”

孩子出问题,家长或多或少会产生抑郁、焦虑情绪,例如:

“我造了什么孽,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我头上?”


“孩子这样下去就彻底废了!”

一个抑郁的孩子,再加一个焦虑的家长,家里会变成什么样?

遇到过比较严重的家庭:家长焦虑到失眠,整天无精打采,整个人都像魂被抽走了,引发新的家庭矛盾,去精神科诊断为焦虑、抑郁,到最后,一家人都抑郁了。

着急的父母只想花钱找人搞定孩子,却很少想到自我改进,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好了,我就好了。”

孩子和家庭的关系,就是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树根出问题了,只是给树叶治病,会起作用吗?

孩子之所以会出问题,跟原生家庭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常见的问题比如指责、强制打压或忽视。

所以想解决孩子问题,必须转变思路:“我好了,孩子就好了!

有一个高二休学孩子的妈妈焦虑得不行,整天厮守着孩子,管控孩子手机、监督孩子学习,我建议她早晚去跳广场舞或找份工作,该干嘛干嘛,少和孩子纠缠。

她说:“孩子吃饭怎么办?”

我说:“点外卖或孩子自己做。”

她说:“不行的,她整天点肯德基。”

你看,连吃饭这么点小事都操心不已,孩子能自由和放松吗?

除非家长好起来,否则孩子不可能那么快走出来。

毛主席曾在《论持久战》中提到:“抗日战争不会很快结束,但肯定会结束。”

我想对抑郁休学孩子的家长也说一句:孩子抑郁休学不会一两天就结束,但肯定会结束,我们要和孩子一起打一场持久战。

抑郁的孩子更需要爱和陪伴,前提是:

真实接纳的爱、不过度关注的爱、没有压力的爱。

如果你做不到,就要和孩子保持距离,赶快去学习成长,比如:

如何控制情绪?

如何走进孩子内心?


如何给孩子补心理营养?

父母如何做,让孩子感觉更安全?

......

父母进行自我升级和能量提升后,才能引领孩子,记住:

只有我好了,孩子才会好!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