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年延续到成人的坏习惯——咬指甲,是一种心理问题

许红羽医生 发布于2022-07-18 10:27 阅读量3247

本文由许红羽原创

问:

为什么有的人爱咬指甲?怎么解决爱咬指甲的问题?


答: 

“别再咬手指甲,脏死了!”这句话,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过。


小时候,每当我们咬指甲,妈妈就会严厉批评,顺带着还要打一下我们啃咬的手。


随着心智成熟,我们知道了咬指甲是个坏习惯,细菌会顺着嘴巴进入身体,于是我们也慢慢戒掉了它。


但有小部分人长大后仍保留坏习惯,总是下意识地咬指甲,这是为什么呢?


图片


图片

咬指甲是心理问题


关于咬指甲,医学界公认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种,认为是身体缺乏微量元素导致的,但这种情况多发于3-6岁的儿童。


原因在于当体内缺乏钙、铁、锌等营养物质时,孩子的味觉会下降,有可能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不愿意正常进食。


于是当他们感到饥饿,有可能食用能接触到的所有物品,比如指甲。


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带孩子前往医院,做个详细的身体检查,针对性地补充营养。


第二种,认为是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当个体承受压力,感到焦虑、抑郁时,就可能通过啃咬指甲转移情绪。


这种现象会出现在儿童身上,是因为父母的高期望、学校的高标准或者自己对自己施加压力等原因。


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干预,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那它有可能伴随孩子成长,成为他们应对情绪的固定方式。


图片


图片

严重的咬指甲是种病


关于咬指甲能够释放情绪,心理学家做出了许多不同解释,最被认可的结论是:


咬指甲能让个体短暂地逃离压力源,分散注意力,感到快乐愉悦。


为了印证这一理论,研究者进行了相关试验:让爱咬指甲的人置身于不同的房间。


有的房间播放电影,氛围轻松;有的房间布置困难任务,氛围紧张;有的房间什么也没有,无事可干,让人感到焦虑...


当时间流逝,研究结束,研究者发现:


比起轻松状态,紧张和厌烦的状态更容易诱发咬指甲的行为。


虽然咬指甲能够释放情绪,看似起着积极作用,但实际上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被视作行为障碍。


在DSM-5的诊断标准中,将长期重复啃咬指甲及周围皮肤的习惯性行为,称为咬指甲癖,归在“强迫症和其他相关障碍”分类之中。


与它相似的还有拔毛癖、异食癖等,都是个体对身体实施病态的重复行为。


图片

图片

从心理出发解决问


目前尚未有药物治疗咬指甲癖,所以想要解决问题,我们应该从心理层面着手。


淡化“粉色大象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试验——粉色大象试验。心理学家告诉实验者:


接下来的5分钟里,你可以自由想象,但千万不要想一头粉色的大象。


一般人的常识里是不存在粉色大象的,所以根本不会想到它。


但当心理学家强调之后,实验者的脑海中会自动发散,最终他们无一例外想到了粉色大象。


这个试验的结论就是,当你越在意某件事,那件事就越容易发生。所以想要改掉咬甲癖,我们首要做的就是不要想。


当出现咬指甲的冲动时,可以寻找替代行为,转移注意力,比如外出散心、听听音乐等等。


厌恶刺激矫正


除了转移注意,我们还可以通过阻断的方式,制止咬甲行为。


简单而言,就是对咬指甲这个行为制造阻力,让个体对它产生厌恶心理。


图片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涂指甲油,指甲油本身带有相对难闻的气味,咬下去的口感也不太好,让我们没那么容易下口。


另外,涂抹指甲油强化了咬指甲的危害。


指甲传播细菌,用肉眼是无法看见的,很容易忽视,但是指甲油是工业产物,我们明确知道它是有害的,


这种可被看见的危害,能在一定程度减少我们的不良行为。


学会释放情绪


藏在咬指甲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个体产生的负性情绪无处发泄。所以解决问题第一步:是看见情绪和接纳情绪。


而认识情绪,最好的方法是倾诉。


倾听的对象可能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但在说的过程中,我们帮心灵打开了一道门,让情绪有通道向外排出。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我们要允许情绪存在,不开心时通过合理途径宣泄即可。


比如所处环境压力大,那就出门走走、透透气,让自己有喘息的空间。


无法释放的情绪,可能转变成自我攻击。


所以,对自己宽容点,将视角放在积极的方面,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开心。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