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心理咨询就诊的青少年和年轻患者中,自伤似乎正成为一个日益频繁的现象。
所谓自伤,或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指的是个体并非以自杀为目的而采取的自我伤害行为。比较多见的自伤行为是用锐器(刀、玻璃等)划伤皮肤,虽然伤痕多数不深,但一般至少要“见血”。相对不太多见的自伤行为还包括拧、抓自己,击打硬物,或用烟烫,用针戳等,其目的都是为了给自己带来痛苦的感觉并造成伤害。
患者多会选择上臂内侧的皮肤来实施自伤,多次自伤的患者会在局部留下新旧不一的伤痕。自伤频繁的患者有时上、下肢甚至躯干都会见到密布的伤痕。但由于自伤部位多较隐蔽,且患者多会用衣物,饰品遮盖,故不仔细观察通常不易发现。
笔者在门诊发现一个现象,虽然很多患者是由父母陪同前来就诊的,但直到就诊时,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孩子有自伤行为。家长或是注意到孩子的学习问题、社交问题、情绪问题,甚至性格问题,但似乎从来没有想到过孩子会自伤。而当他们发现孩子的自伤行为时,第一个出现在头脑中的疑问往往是:他/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不想做抽象的理论赘述。这里摘录几位不同患者的声音,来展示几种典型的情况:
A:那个时候我很难受,是一种说不出来的难受。好像只有感觉到痛了,这里(用手指着心口)才能舒服一点…
B:一开始也是看到有朋友这么做,后来有一次跟我妈吵完架后心里特别堵,想喊又喊不出来。这时我看到了美工刀,就用它划了自己一下。不知道为什么,当看到血流出来的时候,我一下子感到轻松了,甚至还有点兴奋。
C:我觉得我生活的世界不是真的,甚至连我也不是真的,这种感觉很难表述,有点想做梦一样,但又不是做梦。以前只是偶尔会这样,但现在老是这个样子。我试过很多方法,都没用,只有用刀划自己的时候,那种痛才让我觉得自己是真实的。
D:那天我暴食以后,特别鄙视自己,我恨我自己。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然后我就拿出刀来…
与这些患者进一步的交流中可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会反复体验到一种难以表述、也没人理解的“难受感觉”,这种感受让他们痛苦、恐惧、抓狂,却一直找不到“解药”。而自伤行为最终成了他们唯一缓和这种痛苦状态的方式。
当家长第一次发现孩子自伤时,往往显得非常震惊,不知所措。也有家长当场就表现出严重的应激反应,大声质问孩子“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有什么不满意的吗?”虽然家长有这样的情绪反应可以理解,但想要帮助孩子改善自伤行为,第一步仍需要冷静下来。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当孩子出现自伤行为,意味着孩子可能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情绪困扰,甚至达到临床上一些严重的精神障碍的程度,比如重度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等。此外,存在自伤行为的个体也可能存在其他行为异常,比如异常的进食行为(暴食、催吐),滥用酒精或毒品等。上述问题都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当发现自伤行为时,应该让孩子到精神科或临床心理科获得专业的评估,以及早发现或排除伴发的精神行为障碍。
其次,如前所述,有自伤行为的患者往往在与人沟通自己的情绪困扰方面存在明显的困难。很多患者与家人的关系或是非常疏离,或是充满冲突。因此改善与患者的沟通对于缓解自伤行为有重要的意义。但很多家长对改善沟通存在误解,两个极端的例子就是“你有什么不满意你就说呀”和 “我知道你就是怎样怎样…”。家长应该意识到,当孩子采用自伤行为作为表达和调节情绪的方式,这意味着既往存在于亲子间的沟通模式是有问题的,所以想当然的去“增进沟通”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在不知道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情况下,展现出关心但无知的态度往往是有益的,即“我很担心你,也很在乎你的感受。但我确实不理解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帮到你”。
最后,有时家长必须承认,在理解孩子及怎样才能帮到孩子方面,有时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做,因而需要专业的帮助。对于之前列举的一些自伤者的自述,可能不少家长会感到困惑,难以理解。而有时家长已尽己所能去关心、理解孩子,调整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但仍然难以取得理想到效果。这时一些专业的干预方式,如个别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可能会是非常有益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