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特点
1.高患病率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2019-2020)》调查显示,2020 年,中国有 24.6% 的青少年患抑郁,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 17.2%,重度抑郁为 7.4%。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自杀已成为青少年第二大死亡原因。
2.低识别率
• 文化背景
崇尚中庸和和谐,愿意息事宁人,隐忍
• 病耻感重
认为情绪问题是精神病,不光彩; 不愿意接受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
• 精神卫生知识匮乏
否认存在情绪障碍,认为是正常现象,认为精神科治疗是歪门邪道
• 症状复杂隐匿
躯体症状为首发或主要症状表现的,去其他科室治疗
3.低治疗率
• 精神科医师不足
我国目前精神科医生仅有3.4万人,相每十万个人只有2位精神科医生
• 质疑治疗必要性
认为心理疾病药物治疗无效;认为精神心理疾病缺乏客观指标难以诊断;认为以躯体不适为主诉者就不会是心理疾病
• 担心药物副作用
FDA 对 9 种不同抗抑郁药的 24 项 RCT 进行的荟萃分析报告称,抗抑郁药略微增加了自杀观念,这导致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所有类别抗抑郁药上都标出了「黑框警告 」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
• 在青少年抑郁症中,抑郁情绪、易激惹和快感缺乏是核心症状
• 其次是食欲和体重变化、失眠和睡眠过度等躯体症状
• 可能出现躯体不适症状如头昏、头痛、胸闷气促等
• 有厌学、自信心不足、对抗父母、不听管教、离家出走,出现言语暴力或攻击性行为。
• 在严重病例中可现自杀意念和行为、酒精、烟草或非法药物的使用。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干预
心理治疗:
• 支持性心理治疗:倾听、安慰、解释、指导和鼓励等方法
• 认知行为疗法(CBT):一般 5~20 次。侧重于认知和行为。关注问题解决、应对技能、认知重建。
• 人际心理治疗(IPT):专注于改善人际关系,处理面临的人际交往问题。一般12~16 次。
药物治疗: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的青少年具有约 60% 的良好反应率。
与安慰剂相比,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和文拉法辛被证明是有效。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治疗儿童和青少年严重抑郁障碍。
• 有研究证据表明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杀观念和行为可采取基于 CBT 和 IPT 的预防干预措施,目的是预防抑郁症或延缓临床上显著症状的发作。
物理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节疗法,通过把相当于核磁共振强度的磁脉冲高度聚焦于大脑有关部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强电流在线圈上产生磁场,然后磁场无创伤地穿透颅骨进入大脑皮层,并在相应的皮层引起局部微小感应电流,改变大脑皮层的膜电位促使大脑皮层产生相关的生理效应,激发神经介质的释放(如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改良电抽搐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是指在使用静脉麻醉药和肌肉松弛剂,使患者麻醉后,以一定量电流通过患者头部导致大脑皮质癫痫样放电治疗抑郁等疾病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此治疗方法一般需要住院治疗和家属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