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
精神分裂=多重人格?怎么区分两种不同的疾病?
A:
提起人格分裂,大家可能并不陌生,我们时常会在各类影视剧里看到相关角色。
比如童年回忆《仙剑奇侠传3》的龙葵、经典电影《致命ID》的麦肯·瑞夫。
电视剧《仙剑奇侠传3》剧照
这些角色会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分裂感,就像是不同的人在主宰着同一个身体,他们可能时而文静婉约,可能时而奔放洒脱。
这让大家对多重人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它和精神分裂症状如此相似,会不会是同一种病症呢?”
精神分裂=人格分裂?
虽然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呈现的症状有一定相似性,但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症,所以精神分裂≠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又称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更多指的是认知、记忆、身份、意识等心理功能的病理性分离。
它可以简单分为两种类型:
心因性失忆症:在严重或持久的精神创伤下引起的精神障碍,通常表现为意识朦胧或恍惚;呆滞,感知迟钝;情感淡漠,抑郁;睡眠障碍等。
多重人格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或者多种各不相同的人格,每个人格有其自己的姓名、记忆、性格、及行为方式。
人格之间有其特定的切换方式,且切换过程中患者意识清醒,不会干扰到正常的社会功能。
人格分裂在现实生活中罹患的几率非常小。
一项调查显示,人格分裂患者大约为普通人群的1%~5%,所以它在临床上相对罕见,更多存在于影视小说里,为角色增添一份神秘感。
精神分裂
精神分裂不同于人格分裂,属于精神科疾病范畴,是一种持续、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
它是认知、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更加突出强调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
精神分裂患者最典型的症状是幻觉和妄想,除此之外还有情感的淡漠、意志的消退、或矛盾的意向等其他症状。
在发病过程中,患者的精神状态是絮乱的,做出的行为往往不符合社会规范。
举个简单的例子:
患者有可能总是听到有人在与TA对话,并会下意识的进行回应,但在旁人看来TA只是在自言自语;
又或者患者总是坚信某个人正想方设法加害于TA,即便进行劝说,仍然无法改变TA的意志。
从上我们可以发现,精神分裂患者在发病过程中,没有办法维持正常的社会功能。
而精神分裂的发病概率也远超人格分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4500-5000万人患精神分裂症,而我国的精神分裂患者就已经高达780万。
如何区别两种分裂?
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除了被划分在不同范畴,还有以下几点不同可供辨识。
病因不同
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都是病因未明的疾病,虽然导致患病的因素是多样的,但医学界普遍认为精神分裂多源于遗传,是一种神经类疾病,主要受到大脑发育的影响。
而人格分裂更多是与创伤性事件记忆逃避的心理倾向有关,临床案例中,大部分患者均有童年期创伤的体验,如被忽视、被虐待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逃避潜藏在内心的痛苦记忆,患者会分离出不同的人格帮忙分担。
这就导致了记忆的割裂,主人格和其他人格之间保留的记忆并不相同。
表现不同
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都能听到第三方与自己对话,不同的是:
精神分裂听到的声音来自外部产生的幻觉,不存在于现实中,是虚构的;
人格分裂听到的声音是来自内部的声音,是真实存在的人格之间的对话,
当心理咨询师通过引导的方式让患者体内的其他人格出现时,我们是可以直接与这个第三方进行沟通的。
其次,精神分裂患者表现出更多的是分不清现实和虚幻,但他们对时间、事件的流逝及发生是有明确记忆的。
但是人格分裂患者,因为每个人格都是独立的、稳定的、完整的,所以他们储存的记忆并不相同,经常会对某段时间的记忆感到模糊甚至错乱。
这种模糊不同于健忘,是患者努力回想也没办法想起来的。
除非分裂出的人格之间知道彼此的存在,可以进行内部沟通,那这些记忆就可以通过交流的方式传达给不同人格。
治疗方式不同
目前,对于精神分裂患者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抗精神药物对患者的症状能够起到抑制和镇静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治疗手段。
但是人格分裂更多采用心理治疗,治疗目的也不同于精神分裂,旨在维持各个人格之间的平衡,让他们能够和谐相处,不干扰患者的社会生活。
在这个基础上,减少分裂人格的出现,从而达到治愈患者的目的。
在普通大众的日常对话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对精神分裂患者和人格分裂患者的污名化称谓,例如“疯子”、“变态”、“智障”等等。
这种不合宜的偏见,像一座高山横亘在患者与世俗之间,让他们逐渐丧失对外求援的勇气。
希望通过本文,能让大众对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有更深入的了解,让我们学会聆听患者的心声,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