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坏

孙贵军医生 发布于2025-10-24 21:35 阅读量1

本文由孙贵军原创



悄无声息的牙齿崩塌:全面解读口腔龋坏

当我们对着镜子露齿微笑时,可能不会想到,我们的牙齿正处在一个复杂的微观战场中。这里每天都在发生着侵蚀与再矿化的拉锯战。而龋坏(Dental Caries),俗称“蛀牙”、“虫牙”,就是这场战争中牙齿堡垒的沦陷。它并非由肉眼可见的“虫子”引起,而是一种多因素、慢性、细菌感染性的疾病,是全球最普遍的健康问题之一。

一、龋坏是如何发生的?—— 一场发生在牙面的“酸碱大战”

要理解龋坏,我们首先要认识四个关键角色,它们共同构成了龋病发生的“四联因素”。

1. 宿主(牙齿):牙齿是龋坏发生的“战场”。牙齿的结构、排列、以及其表面硬度都影响着龋病的易感性。例如,牙齿排列不齐容易藏匿食物;新萌出的牙齿矿化不完全,釉质较软,更容易被侵蚀。

2. 细菌(罪魁祸首):我们的口腔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世界,其中某些特定细菌,主要是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是导致龋坏的核心元凶。它们无法凭空造出龋洞,需要借助“粮草”才能兴风作浪。

3. 食物(罪魁祸首的“粮草”):细菌最喜爱的食物是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其中以蔗糖为最。当我们摄入糖果、蛋糕、饮料、米饭、面包等食物后,口腔内的细菌会迅速将这些糖分分解,并产生代谢产物——酸。

4. 时间(量变到质变):细菌产酸的过程并非一瞬间。只有当食物残渣(特别是糖分)长时间附着在牙齿表面,细菌才有足够的时间持续产酸,从而造成实质性的破坏。

龋坏的过程可以简化为:

食物残渣(尤其是糖) → 口腔细菌 → 代谢产酸 → 酸腐蚀牙釉质(脱矿) → 形成龋洞。

牙齿的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是一种钙磷晶体,它怕酸不怕硬。当牙菌斑(细菌的集合体)的pH值下降到5.5以下时,牙齿表面的矿物质(钙、磷)就会开始溶解、流失,这个过程称为“脱矿”。此时,牙齿表面可能看起来只是出现白色或褐色的斑点,但结构已经变得疏松。

幸运的是,我们的口腔拥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唾液能够中和酸性,并提供钙、磷离子,使部分流失的矿物质重新沉积回牙齿,这个过程称为“再矿化”。正常情况下,脱矿与再矿化处于动态平衡。但当脱矿的速度持续超过再矿化,平衡被打破,牙齿就会从最初的白斑,逐渐发展成实质性的缺损,最终形成肉眼可见的龋洞。

二、龋坏的发展阶段与症状——从“静悄悄”到“要人命”

龋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根据其侵入深度,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浅龋(釉质龋):

  · 位置:仅限于牙齿最外层的牙釉质。

  · 症状:通常没有任何自觉症状。牙齿表面可能出现白垩色、黄褐色或棕色的斑点,表面粗糙,但无明显龋洞。这是最佳的干预时期,通过专业涂氟或改善口腔卫生,甚至有可能实现再矿化而逆转。

2. 中龋(牙本质浅层龋):

  · 位置:病变突破牙釉质,进入内层的牙本质。

  · 症状:开始出现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敏感,产生一过性的酸痛感,刺激移除后症状很快消失。此时通常已经形成明显的龋洞,食物容易嵌塞,必须进行牙科充填(即补牙)。

3. 深龋(牙本质深层龋):

  · 位置:龋坏已接近牙髓(牙神经)。

  · 症状:对刺激的反应更加强烈和持久,甚至出现自发性、阵发性的疼痛,表明牙髓可能已受波及。此时单纯的补牙可能已不够,需要进行牙髓治疗(根管治疗)。

4. 根尖周炎(牙髓坏死):

  · 位置:细菌侵入牙髓腔,导致牙髓感染、坏死,并进一步通过根尖孔扩散到牙根周围的组织。

  · 症状:出现持续性剧烈疼痛、咬合痛、牙龈肿胀甚至面部肿胀,可能形成脓包(瘘管)。此时牙齿已“病入膏肓”,治疗变得复杂,费用高昂,甚至有拔除的风险。

三、如何有效预防龋坏?—— 构筑口腔健康的“马奇诺防线”

预防龋坏,核心在于打破“四联因素”的链条。

1. 控制“粮草”——科学饮食:

  · 减少糖分摄入频率:关键不在于一次吃多少糖,而在于吃糖的次数。频繁吃零食、喝含糖饮料会使口腔长期处于酸性环境,大大增加龋坏风险。

  · “回归天然”: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它们在咀嚼时有自洁作用。

  · “餐间无糖”:在两餐之间尽量不摄取含糖食物,给牙齿足够的再矿化时间。

2. 清除“元凶”——有效清洁:

  · 巴氏刷牙法: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不少于两分钟,确保每个牙面都被清洁到。

  · 使用含氟牙膏:氟化物是预防龋病的“明星成分”,它能促进再矿化,抑制细菌活性,增强牙齿抗酸能力。

  · 牙线是关键:刷牙只能清洁60%的牙面,牙齿邻面的清洁必须依靠牙线或冲牙器。这是预防邻面龋最有效的手段。

3. 增强“堡垒”——专业防护:

  · 定期口腔检查: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专业的眼睛能发现您自己看不到的早期问题。

  · 局部用氟:对于儿童、龋易感人群,由牙医进行专业涂氟,能提供更强的保护。

  · 窝沟封闭:在牙齿(尤其是新萌出的恒磨牙)的窝沟点隙处涂布一层树脂材料,形成保护性屏障,是预防儿童龋齿的利器。

四、常见误区澄清

· “不疼就不用看牙医”:大错特错!龋病在早期毫无症状,等到疼痛时,往往已经伤及牙髓,治疗复杂,费用也成倍增加。

· “少吃糖就不会蛀牙”:除了糖果,饼干、蛋糕、米饭、面条等淀粉类食物也是细菌的“粮草”。

· “刷牙流血就不敢刷了”:刷牙出血通常是牙龈炎症的表现,越是不刷,菌斑堆积越多,出血会越严重。应继续轻柔但彻底地清洁,通常几天后炎症消退,出血便会停止。

结语

口腔龋坏绝非小事,它不仅影响咀嚼功能、美观和社交自信,更是一个潜在的感染灶,可能影响全身健康。它就像一个沉默的“建筑师”,在您不知不觉中,于牙齿内部悄悄挖掘。所幸,它又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掌握科学知识,养成良好习惯,定期拜访牙医,我们完全有能力赢得这场“牙齿保卫战”,让健康的笑容陪伴一生。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