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吃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有很多人吃抗凝药物治疗或预防血栓,这些是不是就是溶栓药呢?甚至很多人会认为,这些药难道不是一样的吗?
机体正常的止血和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以及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其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是生理性止血和凝血的重要成分。
抗凝药物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发挥抗凝作用,主要用于预防血栓的形成和发展。通俗的说,抗凝与凝血间的动态平衡是机体保持正常止血功能的关键,抗凝药物通过打破原有的平衡建立新平衡来发挥抗凝作用。
按照作用机制不同,抗凝药物主要分为4大类:维生素K拮抗剂、间接凝血酶抑制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直接Xa因子抑制剂。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分别如下:
*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比伐卢定,达比加群
*直接Xa因子抑制剂(也称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艾多沙班
临床使用:抗凝药物用于预防动脉或静脉血栓的形成和发展,所以被广泛用于各种血栓类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①介入手术:介入手术的时候,会将导丝、导管、球囊、支架等物体送入血管中,为了避免急性血栓栓塞事件,一般会给予肝素等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
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如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下肢动脉栓塞、急性心梗、急性脑梗、术后预防血栓等,抗凝药物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与发展。在一些情况下即使需要使用溶栓药物,但是抗凝治疗是治疗的基础。这类疾病是临床工作中使用抗凝药最广泛的,尤其是口服抗凝药物。
③心房颤动:心房颤动,俗称房颤,是血栓性栓塞或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很多这类患者,医生会建议终身使用口服抗凝药物,来预防或降低血栓栓塞或脑卒中的发生。
④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在这类患者,医生会根据瓣膜的类型,比如机器瓣膜还是生物瓣膜,来使用短期或者终身的口服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一般会选择口服华法林。
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应用,防止因纤维蛋白原及其他凝血因子耗竭而发生继发性严重出血。
⑥血液透析、心血管手术、体外循环等:一般会应用肝素抗凝,预防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粘附、聚集和释放功能,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
也就是说,抗血小板药,就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血小板聚集,主要包括环氧化酶抑制剂、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PDE5抑制剂、PAR1抑制剂等。
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
*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
*ADP受体拮抗剂(P2Y12抑制剂):氯吡格雷(泰嘉,波立维),噻氯匹定,普拉格雷,替格瑞洛,坎格瑞洛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双嘧达莫,西洛他唑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依替巴肽,阿昔单抗
临床使用:目前抗血小板药物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外周动脉及内脏动脉疾病。
可能很多人对抗血小板药物的理解是放完支架后使用的,确实,在植入支架后都会需要用到抗血小板药物,来避免支架内血栓形成等,比如心脏支架后,颈动脉支架后,下肢动脉支架后,但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更加广泛,对于一些高危患者,用于预防心梗、脑梗等情况发生,比如高血压,颈动脉斑块或狭窄等,抗血小板药物也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下肢动脉及内脏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比如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肾动脉狭窄等。
溶栓药物是一类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纤溶酶裂解纤维蛋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从而达到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药物,是血管再灌注治疗的重要途径。
常用溶栓药物包括:
*链激酶、尿激酶及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
临床使用:溶栓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外周动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血栓性疾病。
①急性心肌梗死: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都有血栓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情况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血栓,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而发生心肌梗死,还有一部分情况是冠状动脉持久痉挛而发生心肌梗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从而使心肌梗死的范围扩大。及时溶栓治疗能早期恢复冠脉血流,挽救濒危缺血的心肌,保护心室功能,降低心梗患者的死亡率,尽管目前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有了很大发展,但溶栓治疗仍是全球应用很广泛的再灌注治疗措施。
②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可迅速恢复梗死区微循环,获得脑血管早期再灌注,使局部缺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得以缓解。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方式有外周静脉输注溶栓药物和在介入治疗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动脉介入溶栓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有非常严格的治疗时间窗限制。
③急性肺栓塞:针对大面积肺栓塞和具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溶栓治疗可以迅速溶解部分血栓,恢复肺组织再灌注,减少肺动脉阻力,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右室功能,改善机体氧合,从而降低死亡率。
④外周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主要用于外周动脉栓塞及血栓形成,在血栓形成早期,迅速溶栓开通血管可减少下肢截肢的发生率或者降低截肢平面。
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由于长期深静脉梗阻所造成的血液回流障碍,以及血栓再通后由于瓣膜功能破坏导致的静脉血液返流,下肢静脉压力不断增加,从而导致血栓后综合征(PTS)。溶栓治疗的目的是争取早期快速清除血栓,迅速开通静脉血管,缓解急性期症状,减少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
虽然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溶栓药,都是预防血栓和治疗血栓的药物,但他们的作用机理和适用范围都不一样,并有其严格适应症和一定的出血风险,所以在日常使用中,一定要注意,患者千万不要自己随意替换、加量或者停药,否则会让自己面临很多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