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体遭遇创伤出血时,凝血系统犹如启动了一套精密的应急救援程序以快速止血。数以万计的血小板迅速在伤口处聚集,凝血因子通过瀑布式级联反应生成纤维蛋白网,整个过程犹如在血管破损处构建起"生物绷带"。血液凝固好比一场可能失控的“火灾”,人体深谙"过犹不及"的生存智慧,为防止这场"火灾"过度蔓延形成致命血栓,进化赋予了血液系统一套精密的"抗凝消防体系",其中有三位精英消防员,分别是抗凝血酶(AT)、蛋白C(PC)和蛋白S(PS),他们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凝血-抗凝血”平衡。前面的文章介绍了PS,本次重点介绍PC。
蛋白C(protein C,简称PC),是一种依赖维生素K的重要生理性抗凝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1976年从牛血浆中分离出来,因位于离子交换层析中的第三洗脱峰(C峰),故称为蛋白C。PC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液中,被结合在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IIa因子)复合物上内皮蛋白C受体(EPCR)激活为活化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APC)而发挥抗凝作用。APC通过灭活活化的VⅢ因子(VⅢa)和活化的V因子(Va),进而阻碍凝血因子X和凝血酶原的活化(见下图)。

图:蛋白C活化及抗凝机制示意图
此外APC还可限制Xa与血小板结合,灭活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并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促进纤溶系统活性。若这位消防员偷懒(抗凝活性受损),就可能引发致命的血栓危机!
PC检测包括蛋白C活性(protein C activity,PC∶A)检测和蛋白C抗原(protein C antigen,PC:Ag)检测,蛋白C抗原检测即含量检测。根据PC活性和抗原的检测结果,可将蛋白C缺陷症分为I型和II型,其中I型缺陷指“量”的变化,体现在检测结果上为活性和抗原水平同时下降;II型缺陷仅指“质”的变化,体现在检测结果上为活性下降,抗原水平正常。PC活性检测常用发色底物法,抗原检测常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PC缺陷症的分型

目前国内临床开展的主要是PC活性检测。由于PC活性会受到一些获得性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一过性降低,因此不可仅凭一次“异常”检测结果做出诊断,应在获得性因素控制稳定后,至少复测2次“异常”,每次检测间隔4~6周。
PC活性值的临床意义:

重点推荐以下9类人群进行蛋白C活性检测。
①特发性或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
②年龄较轻(<40岁)时发生VTE者;
③有VTE家族史者(尤其是一级亲属较年轻时发生VTE);
④发生罕见部位(如,脑、肝、肠系膜或肾静脉)的VTE患者;
⑤新生儿发生内脏血栓、暴发性紫癜、皮肤出血性坏死;
⑥复发性流产患者;
⑦围产期或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替代治疗后发生血栓形成者;
⑧服用华法林突发皮肤坏死或血栓加重者;
⑨重症肝病/维生素K缺乏者
1.遗传性PC缺陷者的管理
①预防性措施:对于无症状的PC缺陷者通常只需基础预防(如,避免久坐/久卧,合理运动,适量饮水/避免脱水),一般无需长期抗凝;但在妊娠、手术等高危时期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短期预防性抗凝,首选肝素、低分子肝素等非VKA类抗凝药物。
②替代治疗:蛋白C浓缩剂 : 适用于严重出血或急性血栓时,以速提升蛋白C水平;新鲜冷冻血浆(FFP):适用于无法获得蛋白C浓缩剂时。
③药物预防:
肝素类、Xa因子抑制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适用于VTE患者的长期抗凝治疗,对于VTE反复发作者可能需要终生抗凝治疗。抗凝期间应动态监测出凝血相关指标,以平衡血栓与出血风险。
VKA(如,华法林):PC缺陷者使用VKA治疗时可能引起血栓加重、皮肤坏死,需谨慎使用。
2.获得性PC缺陷者的管理
①对因(病因)治疗:纠正原发病:如肝病(改善肝功能)、肾病综合征(减少蛋白流失)、DIC(控制感染或凝血异常)等,一方面促进PC合成,另一方面避免PC过度消耗。补充维生素K:针对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蛋白C合成障碍。
②抗凝策略调整:避免长期使用华法林等可能加重蛋白C缺乏的药物,必要时替换为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
③替代与支持治疗急性期输注FFP或蛋白C浓缩剂,快速补充蛋白C。合并高凝状态时,短期使用肝素预防血栓。
五、血栓调节蛋白简介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简称TM),是内皮细胞膜上的凝血酶受体之一,其核心功能是与凝血酶结合(形成TM-凝血酶复合物)后降低凝血酶的活性,同时显著增强凝血酶激活蛋白C(PC),TM-凝血酶复合物可将蛋白C的激活率提高1000倍以上。由此可见,TM是使凝血酶由促凝转向抗凝的重要的血管内抗凝因子。此外,TM还具有血管保护作用,能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参与血管损伤修复及微血管功能调节。
TM作用机制示意图

蛋白C活性检测作为血栓风险评估的重要手段,既是揭示遗传性易栓症与获得性抗凝缺陷的“探照灯”,也是指导抗凝治疗安全性的“预警器”。然而,其方法学干扰、遗传异质性及动态波动特性,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临床提供关键信息,也可能埋下漏诊或误判的隐患。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仍需融合基因检测或其他辅助检查手段,综合分析判断,为患者绘制更清晰的血栓防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