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S(Protein S,简称PS)是一种依赖维生素K的生理性抗凝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因1977年在美国西雅图(Seattle)被发现,故以该城市名称的第一个字母“S”命名。PS是活化蛋白C(APC)的辅因子,主要功能是与APC结合形成复合物,加速APC对活化的凝血因子V(Va)和活化的凝血因子VⅢ(VⅢa)的灭活,进而抑制凝血酶的生成(见下图)。如果没有PS的辅助,APC的抗凝功能就会大大减弱,因此,PS可以说是一个“四两拔千斤”的助攻手。

蛋白S就像一位藏在血液里的“隐形消防员”,默默守护着凝血与抗凝的微妙平衡。当血管受损时,凝血系统迅速启动“止血”,但若凝血过度,血栓风险随之而来。此时,蛋白S就会联合“战友”蛋白C,快速“扑灭”过度的凝血反应,防止血管堵塞。一旦PS“偷懒/罢工”(活性不足/缺陷),就可能引发致命的血栓危机!
需要注意的是,PS在血液中以游离型PS(FPS)和与补体相结合的结合型PS(C4bp-PS)两种形式存在,其中只有FPS能催化APC活性,约占总PS(TPS)的40%。
PS检测包括蛋白S活性(protein S activity,PS∶A)检测和蛋白S抗原(protein S antigen,PS:Ag)检测,蛋白S抗原检测即含量检测。根据FPS活性、FPS抗原和TPS抗原的检测结果,可将PS缺陷症分为I型、II型(有文献称IIa型)和III型(有文献称IIb型),其中I型缺陷指“量”的变化,体现在检测结果上为TPS、FPS抗原和FPS活性水平同时下降;II型缺陷仅指“质”的变化,体现在检测结果上为FPS活性下降,抗原水平正常;III型缺陷是由FPS和TPS之间的分布改变引起的选择性定量缺陷。PS活性检测常用血浆凝固法,也有少数使用发色底物法,抗原检测常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PS缺陷症的分型:

注释:↓代表下降;N代表正常;*不同检测方法/不同厂家和实验值的参考值存在差异。
目前国内临床开展的主要是PS活性(FPS:A)检测。由于PS活性会受到一些获得性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一过性降低,因此不可仅凭一次“异常”检测结果做出诊断,应在获得性因素控制稳定后,至少复测2次“异常”,每次检测间隔4~6周。
PS活性值的临床意义:

注意:*上述正常参考值仅供参考,不同检测方法、不同厂家和不同实验值的参考值存在差异,尚无统一的标准。
重点推荐以下10类人群进行PS活性检测:
①特发性或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
②年龄较轻(<40岁)时发生VTE者;有VTE家族史者(尤其是一级亲属较年轻时发生VTE);
③发生罕见部位(如,脑、肝、肠系膜或肾静脉)的VTE患者;
④新生儿发生内脏血栓、暴发性紫癜、皮肤出血性坏死;
⑤复发性流产患者;
⑦围产期或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替代治疗后发生血栓形成者;
⑧服用华法林突发皮肤坏死或血栓加重者;
⑧重症肝病/维生素K缺乏者;
⑨长期口服避孕药、接受华法林治疗者,因药物可能抑制PS活性,需动态监测PS活性。
根据PS缺陷的原因(遗传性或获得性)、是否合并VTE和VTE的高危因素(如,手术、妊娠、创伤等),提供以下管理策略,仅供参考。
⒈预防性措施:对于无症状的PS缺陷者通常只需基础预防(如,避免久坐/久卧,合理运动,适量饮水/避免脱水),一般无需长期抗凝;但在妊娠、手术等高危时期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短期预防性抗凝,首选肝素、低分子肝素等非VKA类抗凝药物。
⒉替代治疗(输注新鲜冷冻血浆(FFP)补充PS):适用于急性VTE治疗和或严重PS缺乏者,通过输注FFP补充PS,直至病情稳定或维持PS正常活性水平。
⒊药物预防:
①肝素类、Xa因子抑制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适用于VTE患者的长期抗凝治疗,对于VTE反复发作者可能需要终生抗凝治疗。抗凝期间应动态监测出凝血相关指标,以平衡血栓与出血风险。
②VKA(如,华法林):PS缺陷者使用VKA治疗时可能引起血栓加重、皮肤坏死,需谨慎使用。
⒈对因(病因)治疗:
①纠正原发病:如肝硬化(改善肝功能)、DIC(控制感染或凝血异常)等,一方面促进PS合成,另一方面避免PS过度消耗。
②补充维生素K:针对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PS合成障碍。尽量避免长期使用抑制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如广谱抗生素)。
⒉抗凝策略调整:避免长期使用华法林等可能加重PS缺乏的药物,必要时替换为肝素或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
⒊替代与支持治疗:急性期输注FFP,快速补充蛋白S,稳定凝血功能。
蛋白S活性检测作为血栓风险评估的重要手段,既是揭示遗传性易栓症与获得性抗凝缺陷的“探照灯”,也是指导抗凝治疗安全性的“预警器”。然而其方法学干扰、遗传异质性及动态波动特性,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临床提供关键信息,也可能埋下漏诊或误判的隐患。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仍需融合基因检测或其他辅助检查手段,综合分析判断,为患者绘制更清晰的血栓防控路径。同时也需通过技术革新、多学科协作及标准化建设提升检测精度与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