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溃疡——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因之一。

王元喜医生 发布于2025-07-17 18:57 阅读量2826

本文由王元喜原创

糖尿病足溃疡(DFU)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高达19%-34%,全球每年约1860万人受其困扰。在我国,随着糖尿病发病率升至12.8%,DFU的发生率已达8.1%,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因之一——截肢风险高达20%,术后5年死亡率接近40%,这一数据凸显了系统性防治的紧迫性。

、病理机制:三重危机下的足部灾难

糖尿病足溃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神经病变、血管损伤与生物力学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

1、神经病变:高血糖损害感觉神经,导致足部保护性感觉丧失(LOPS)。患者对压力、温度或创伤的感知能力下降,约78%的溃疡与此相关。运动神经受损则引发足部肌肉萎缩,形成爪形趾、锤状趾等畸形,增加局部压力点。

2、血管病变:50%以上的DFU患者存在下肢动脉疾病。高血糖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动脉硬化、微循环障碍,足部供血不足。临床表现为皮肤变薄、皮温降低、趾甲增厚,严重者出现静息痛。

3、生物力学异常与感染风险:足部结构改变(如Charcot关节病)使压力分布不均,胼胝形成处易溃破。同时,高血糖环境抑制免疫反应,微小伤口即可继发感染,约50%-60%的溃疡会合并感染,其中20%进展为骨髓炎。


二、临床表现与分级:从隐匿征兆到组织坏死

DFU进展呈阶梯式,早期症状易被忽视

1、早期信号:足部麻木、刺痛、皮肤干燥皲裂、趾甲增厚、间歇性跛行。

2、溃疡特征:好发于足底或足趾,创面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基底坏死组织覆盖,伴红褐色色素沉着及渗液。

Wagner分级系统(临床常用)





三、诊断与评估:多维度精准判断


DFU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血管评估及影像学检查:

1、神经检查:10g单丝试验(检出压力觉缺失)、128Hz音叉振动觉测试。

2、血管评估:踝肱指数(ABI)<0.9提示缺血,但糖尿病患者常因血管钙化出现假性升高,需结合趾肱指数(TBI)<0.7或经皮氧分压(TcPO₂)<25mmHg更可靠。

3、感染与骨髓炎诊断:红细胞沉降率(ESR)>70mm/h提示骨髓炎可能;MRI可明确感染深度;骨探针试验阳性联合X线可快速诊断。

4、WIfI分类系统:综合伤口深度、缺血程度和感染情况分层,预测截肢风险。WIfI评分4级者1年截肢率高达38%。


四、综合治疗策略:多学科协作挽救肢体


DFU治疗需内分泌科、血管外科、创面专科等多团队协作:

①代谢控制:强化血糖管理(HbA1c<7%)、降压调脂,为愈合创造条件。

②创面处理:

清创:锐性清除坏死组织,减少细菌负荷。

减压:使用不可拆卸步行靴或定制鞋垫,降低足底压力。

③新型疗法:负压引流促进肉芽生长;蔗糖-八硫酸盐敷料加速愈合。

④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选择抗生素,轻症口服给药,重度感染需静脉用药。

⑤血管重建:对于严重缺血(TcPO₂<25mmHg),需行血管成形术或搭桥术恢复血供。

五、预防优先:75%的溃疡可避免

预防的价值远大于治疗,关键措施包括:

①日常足部监护:每日温水洗脚(37℃以下),彻底擦干趾缝;浅色毛巾擦拭以便发现渗液;润肤剂防皲裂。

②科学选鞋袜:透气宽楦鞋具,避免赤足行走;定制鞋垫分散压力。

③高危足筛查:IWGDF风险分层指导干预:

  低危(0级):年检1次

  中危(1-2级):3-6个月复查

  高危(3级):1-3个月专业护理。

④温度监测干预:家用红外测温仪监测足底,若同一区域双足温差>2.2℃持续2天,立即减少活动并就医,可降低49%溃疡风险。



案例警示:45岁患者李大哥,糖尿病史10年,血糖控制不佳(HbA1c 10.2%)。足跟溃破后自行草药包敷,导致感染化脓、高热,最终面临截肢风险。此案例凸显了早期规范治疗的必要性。

结语

糖尿病足溃疡防治是一场需要医患共同参与的持久战。从严格控制血糖到科学护足,从高危筛查到温度监测,每一步都关乎肢体的存留。随着脊髓电刺激等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及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推广,DFU的截肢率正逐步下降。预防是最好的治疗——75%的溃疡可通过规范管理避免,而早期发现的溃疡90%以上可免于截肢。糖尿病患者需将足部护理视为与控糖同等重要的日常功课,方能守住“每一步”的安全底线。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