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初识胰腺癌
胰腺癌——一种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占所有胰腺恶性肿瘤的90%以上。因其早期症状隐匿、进展迅猛且治疗困难,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全球每年约50万人因此丧生,五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在中国,胰腺癌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6位,且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本文将从科学角度解析胰腺癌的病因、症状、诊疗进展及预防策略,为公众提供全面防控知识。

一、胰腺癌为何如此凶险?
胰腺癌的医学名称为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其恶性本质源于三大生物学特性:
1、侵袭性强:癌细胞易穿透胰腺包膜,侵犯肠系膜血管、十二指肠等相邻器官,超过80% 的患者确诊时已发生局部扩散或远处转移;
2、微环境特殊:肿瘤周围被致密纤维间质包裹,形成物理屏障,阻碍化疗药物渗透并抑制免疫细胞活性;
3、耐药性显著:肿瘤细胞内在基因变异(如KRAS突变)导致对放化疗敏感性低,治疗后易复发。
【临床挑战同样严峻】:胰腺位于腹膜后,常规超声易受胃肠气体干扰;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60%的患者首诊时已晚期。手术作为唯一根治手段,仅适用于20% 的局限期患者,但即便成功切除,五年生存率仍不足30%。
二、危险因素:谁在暗处推波助澜?
胰腺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大类:
1、可干预危险因素
•吸烟:是最强外源性风险,烟焦油中亚硝胺类化合物可直损伤胰腺导管细胞DNA,吸烟者风险升高2–3倍;
•肥胖与饮食:高脂饮食促进胆汁分泌,胆汁中的次级胆酸可诱发胰腺炎症和癌变。BMI > 35的人群风险增加12%;
•慢性胰腺炎:长期炎症导致胰腺实质纤维化,约4% 的患者最终进展为癌;
•糖尿病:新发糖尿病(<3年)是重要预警信号,胰岛素抵抗激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通路,刺激癌细胞增殖。
2、不可干预危险因素
•遗传突变:约10%–20%病例具家族聚集性,BRCA2、CDKN2A、STK11 等基因突变显著增加风险;
•年龄与性别:>40岁风险陡增,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1.5:1)。

表:胰腺癌主要危险因素及预防建议

三、识别早期信号:高危症状与诊断技术
(一)需警惕的“蛛丝马迹”
胰腺癌早期症状易与消化道疾病混淆,但以下表现需特别关注:
1、上腹或背部疼痛:60%–80% 患者首发此症状,疼痛呈持续性,平躺加重,弯腰前倾可缓解(因减轻腹腔神经丛压力);
2、无痛性黄疸: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皮肤巩膜黄染,小便深黄,大便呈陶土色,常伴皮肤瘙痒;
3、体重骤降:半年内体重下降>10%,与肿瘤消耗、消化酶分泌不足相关;
3、新发糖尿病:无肥胖家族史的中年人突发血糖升高,或长期糖尿病患者控糖突然失效。

(二)诊断技术进展
影像学技术是确诊核心:
1、增强CT:为首选检查,可检测>1cm肿瘤,评估血管侵犯;
2、超声内镜(EUS):对<2cm病灶敏感度达85%,可同步穿刺活检;
3、液体活检:新兴技术通过检测血液中ctDNA(循环肿瘤DNA)及外泌体,为早期诊断提供可能。
肿瘤标志物CA19-9是重要辅助工具,但需注意:
•诊断特异性仅80%,良性疾病(胰腺炎、胆道梗阻)也可升高;
•7%–10% 人群因Lewis抗原阴性无法分泌CA19-9,需结合其他标志物如CEA、CA125。
四、对抗癌王:综合治疗策略与前沿突破
1、 传统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术):适用于胰头癌,需切除胰头、胆囊、部分胃及十二指肠,重建消化道,手术复杂但可延长生存期;
•腹腔镜/机器人手术:微创技术减少出血量,加速术后恢复。
化疗与放疗:
•FOLFIRINOX方案(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氟尿嘧啶):转移性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至11.1个月,但骨髓抑制显著;
•立体定向放疗(SBRT):精准定位肿瘤,保护周围肠道。
2 、靶向与免疫治疗突破
靶向药物:
•奥拉帕利(Olaparib):针对BRCA突变患者的维持治疗,III期试验延长无进展生存期3.6个月;
•IBI343(抗Claudin18.2 ADC药物):治疗CLDN18.2高表达(≥60%)患者,客观缓解率达22.7%,中位生存期9.1个月。
细胞免疫治疗:
•CAR-M-c-MET疗法:嵌合抗原受体巨噬细胞疗法,通过靶向c-MET蛋白精准杀伤癌细胞,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
表:胰腺癌主要治疗方式比较

五、预防为本:三级防控体系构建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1、戒烟限酒:戒烟10年后风险降至非吸烟者水平;
2、膳食调整:增加蔬果、全谷物摄入,限制红肉(<500g/周)及加工肉制品,橄榄油替代动物油脂;
3、运动干预:每日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降低肥胖相关风险。
(二级预防)(早筛早诊)
高危人群建议定期筛查:
>40岁且符合任一高危因素(吸烟史、糖尿病、家族史等);
筛查方案:
1、每年1次增强CT或MRI;
2、CA19-9+超声内镜(EUS)联合检测。
(三级预防)(康复与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胰酶替代治疗改善脂肪泻,高蛋白短肽配方营养粉纠正恶液质;
•疼痛管理:阶梯式镇痛(非甾体药→弱阿片→强阿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缓解顽固性疼痛;
•心理干预:患者抑郁发生率高达50%,需专业心理疏导及病友团体支持。
结语:希望之路
尽管胰腺癌仍是医学界重大挑战,但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推广正逐步改善诊疗困境。从手术技巧的精进(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到靶向药物的突破(Claudin18.2、STYK1抑制剂),再到基因编辑加持的细胞疗法(CAR-M),精准医疗时代为患者带来新曙光。
公众需牢记:戒烟控糖、警惕腹痛、高危筛查——这十二字箴言是抵御“癌王”的核心防线。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胰腺癌终将从“不治之症”转变为可控慢病,让更多生命重获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