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管结石”:病因机制与防治

王元喜医生 发布于2025-07-01 21:10 阅读量1630

本文由王元喜原创

一、疾病定义与流行病学


胰管结石是指在胰腺导管内形成的固态结晶沉积物,主要由碳酸钙盐、胆固醇和蛋白质组成。这些结石阻塞胰管,导致胰液排出受阻,引发一系列胰腺功能障碍。从解剖学角度看,胰腺是人体的重要消化器官,其分泌的胰液通过主胰管和分支胰管网络输送到十二指肠。当这个“排水系统”被结石堵塞,就如同水管中被水垢阻塞,不仅影响胰液流动,还会引发胰腺组织的自我消化和炎症反应。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胰管结石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8/10万人,且呈上升趋势。这种疾病与慢性胰腺炎关系密切——90%的慢性胰腺炎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发展为胰管结石,而结石本身又会加速胰腺功能衰竭,形成恶性循环。更令人警惕的是,长期存在的胰管结石会使胰腺癌风险提高13倍,构成了医学界公认的“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胰腺癌”疾病三部曲。


二、病因与形成机制:为何胰管内会长结石?


  胰管结石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


1、酗酒与饮食因素:长期大量饮酒是胰管结石的首要危险因素,酒精会抑制胰石蛋白分泌,这种蛋白原本负责阻止钙盐结晶沉淀。当保护机制受损,碳酸钙就容易在胰管内析出形成结石。同时,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也是重要诱因,这类饮食会改变胰液成分,促进结石形成。


2、慢性胰腺炎:约50%的慢性胰腺炎患者会并发胰管结石,而随着疾病进展,这一比例甚至可达100%。慢性炎症导致胰管上皮损伤,脱落细胞成为结石形成的核心;同时炎症引发的胰管狭窄使胰液淤滞,为结石生长创造了条件。


3、其他因素

•胆道疾病:胆管结石或胆道感染可通过共同通道影响胰液成分

•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突变(如PRSS1、SPINK1基因)可增加易感性

•代谢异常:高钙血症、高脂血症促进钙盐沉积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从生物学机制看,结石形成始于胰液中微蛋白栓的形成。当这些蛋白栓吸附碳酸钙,形成X线下可见的阳性结石;若不吸附钙盐而相互聚集,则形成阴性结石。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初始沉积物不断包裹脱落上皮细胞和炎症碎片,如同滚雪球般逐渐增大,最终形成临床可见的胰管结石。




表:胰管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机制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识别胰管结石的警示信号


胰管结石的症状多样,但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是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常放射至背部,疼痛在进食后(尤其是高脂饮食)加重。这是由于结石阻塞胰管导致胰管内压升高,刺激神经末梢所致。随着病情进展,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患者会出现脂肪泻(粪便油腻恶臭、漂浮于水面)和体重下降;内分泌功能受损则表现为血糖升高,甚至发展为糖尿病。


当结石位于胰头部压迫胆总管时,可引起阻塞性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液呈深茶色。若合并急性感染,还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值得注意的是,约5%的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在体检时被意外发现。


诊断方法:多维度确认结石存在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首选筛查手段,可显示胰管扩张和结石强回声影

•CT扫描:能清晰显示结石位置、大小及胰腺萎缩程度,对钙化敏感

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无创显示整个胰管系统,评估结石分布和胰管狭窄情况,已逐步取代有创的ERCP诊断

•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断“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胰管并取石,但为有创操作,有诱发胰腺炎风险


2、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急性发作时升高

•血糖监测:评估胰岛功能

•粪便弹性蛋白酶检测:评价胰腺外分泌功能

•肝功能指标:胆道梗阻时异常


表:胰管结石常用影像学诊断技术比较


四、治疗策略与方法:从微创到手术的综合解决方案


胰管结石的治疗遵循“取尽结石、解除梗阻、通畅引流、保护功能”的原则。根据结石特点和患者状况,现代医学提供了阶梯化治疗方案:


1. 非手术治疗

•饮食调整:急性期需短期禁食,恢复期采用低脂、高纤维饮食,减少胰液分泌需求

•药物治疗:

  止痛药: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

  胰酶替代:改善消化吸收不良

  降糖药:控制继发性糖尿病

•体外震波碎石术(ESWL):针对直径>5mm的坚硬结石,特别是位于胰头/体部者。通过X线定位,将冲击波聚焦于结石,使其碎裂。


2. 内镜微创治疗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已成为多数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对于复杂结石,可采用胆道子镜直视下激光碎石或液电碎石技术提高成功率。

联合治疗:“ESWL+ERCP”联合方案(即先体外碎石再内镜取石)已成为复杂结石的一线治疗,使86%以上的患者实现结石完全清除。


3. 外科手术治疗

当内镜治疗失败或存在复杂情况时,外科手术是最终解决方案:

•Partington手术(胰管空肠侧侧吻合术):纵行切开扩张胰管(≥8cm),取出结石后行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适用于胰体部多发结石。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DPPHR):包括Frey、Berne等术式,适用于胰头部结石合并炎性肿块但无癌变者。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适用于合并胰头癌变或难以排除恶性的患者。

•远端胰切除术:针对胰尾部局限结石。


表:胰管结石主要治疗方法比较


五、预防与康复管理:打破结石形成的恶性循环


胰管结石的预防胜于治疗,关键措施包括:


1、严格戒酒戒烟:酒精是明确致病因素,吸烟会加重胰腺损伤。


2、饮食调整:

•低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50g,减轻胰腺负担

•高纤维饮食:增加蔬菜水果摄入,促进肠道健康

•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少量多餐(每日5-6餐)。


3、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治疗高脂血症、糖尿病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代谢疾病。


4、定期随访:慢性胰腺炎患者应每6-12个月进行MRCP或超声检查,监测胰管变化。


结语:重视早期信号,科学防治胰管结石


胰管结石虽不如肾结石或胆结石为人熟知,但其对健康的威胁不容小觑。从慢性胰腺炎到胰管结石,再到胰腺癌的“疾病三部曲”警示我们:上腹痛、脂肪泻、不明原因体重下降和血糖异常都可能是胰管结石的警示信号。通过本文介绍的科学防治策略——从戒酒限烟、饮食调整的预防措施,到ESWL+ERCP的微创治疗,再到精准外科手术——患者完全有可能阻断这一恶性循环。需要强调的是,胰管结石的治疗应个体化选择。位于胰头的小结石可能只需内镜干预,而全胰管多发结石可能需要多阶段治疗。无论病情如何,在专业医疗团队的指导下,坚持规范治疗和长期随访,大多数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疾病进展,保护胰腺功能,最终重获健康。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