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我们脖子的两侧,各有一条至关重要的血管——颈动脉,它们像两条高速公路,源源不断地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至大脑。当这些“高速公路”的内壁上堆积起厚厚的“垃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流就会受阻甚至中断,引发中风(脑卒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就是一种历经数十年验证、被公认为清除这些堵塞物的“金标准”外科手术。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CEA,看看它是如何守卫我们的大脑健康。
一、颈动脉狭窄:脑卒中的“定时炸弹”
•解剖基础: 颈总动脉在颈部中上段分叉为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大部分区域)和颈外动脉(主要供应面部)。粥样硬化斑块最容易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段。

•危险因素:
1、不可控因素: 年龄(>60岁风险增高)、性别(男性风险略高)、家族史。
2、可控因素: 高血压、高脂血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

•狭窄的危害:
1、脑缺血: 斑块使血管管腔变窄,导致流向大脑的血流量减少,引起头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
2、栓塞: 斑块表面的血栓或斑块碎片脱落,随血流堵塞远端更细小的脑动脉,造成突发性脑梗死(中风)。
3、颈动脉狭窄与中风: 约20-30%的缺血性脑卒中由颈动脉狭窄引起 。狭窄程度越高,中风风险越大。尤其是发生过同侧TIA或脑卒中的症状性患者,风险急剧升高。
二、CEA手术:精准清除“路障”
•核心目标: 清除堵塞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和病变的内膜层,重建正常血流通道,预防中风。

•详细步骤揭秘(通常在全麻下进行,也可选择局部麻醉):
1、切口: 在颈部一侧,沿胸锁乳突肌前缘作一纵向切口。
2、暴露血管: 仔细分离肌肉和组织,充分暴露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控制血流。手术医生会用精细器械小心分离血管周围组织,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如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喉返神经)。
3、阻闭血流: 在计划切开部位的上方和下方,分别用特制的血管夹或血管带暂时阻闭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4、切开动脉: 医生会选择两种主流方式之一切开颈动脉:
--经典式: 沿颈动脉长轴纵行切开病变段。
--翻转式(Eversion Technique): 将颈内动脉在其起始部斜行切断,像翻袜子一样将动脉外翻,切除斑块后再缝合回去。此方式缝合较快,术后再狭窄率可能较低。
5、剥离斑块: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医生用精细的剥离子(类似微型铲刀或刮匙),极其谨慎地将黄色或白色的粥样硬化斑块连同病变的内膜(血管最内层)从动脉壁上完整地剥离下来。这个操作需要在显微镜或放大镜下进行,必须确保剥离干净(尤其是两端“舌片”样结构要去除干净),避免残留或形成内膜“活瓣”(Flap)。
6、管腔处理与缝合:
仔细冲洗管腔,冲掉可能残留的碎屑。部分患者会选择在切口处缝合一块补片(Patch,常用自体静脉或合成材料),以扩大血管管腔,降低术后再狭窄风险。用精细的缝线严密缝合动脉切口。
7、恢复血流: 依次松开远端(颈内动脉)、近端(颈总动脉)的血管夹或血管带,让血液重新流入大脑。医生会仔细检查缝合口是否有渗血。
8、关闭切口: 逐层缝合肌肉、皮下组织和皮肤,放置引流条或引流管(通常次日拔除)。

•手术关键点:
1、神经保护: 识别并保护颈部神经(喉返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等)避免损伤至关重要。损伤会导致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耸肩无力等。
2、血流管理: 术中临时阻断血流时,有多种方法保护大脑:
-常规阻闭: 快速操作,依靠脑部侧支循环。
-术中转流(Shunting): 在阻断段临时植入一根细管,使部分血液绕过阻断区域持续供应大脑。通常在侧支循环差或脑电图监测提示缺血的病人中使用。
-术中神经功能监测: 如脑电图(EEG)、经颅多普勒(TCD)等,实时评估大脑是否缺血。
3、斑块剥离技巧: 彻底、完整剥离斑块且不损伤血管中膜层是保证效果和减少术后血栓、再狭窄的关键。两端“舌片”必须处理干净。
三、谁需要做CEA?——严格的适应症筛选
CEA并非所有颈动脉狭窄患者都适用,需要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医生等多学科团队(MDT)基于个体化风险评估后共同决策。
1、最佳获益人群(有明确证据支持):
-症状性狭窄: 在过去6个月内发生过狭窄同侧的TIA或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且颈动脉狭窄程度 ≥70%(通过精确的无创或有创血管造影确认,如超声/CTA/MRA/DSA)。
-特定无症状狭窄: 颈动脉狭窄程度非常严重(≥70%),预期寿命较长(>5年),且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很低(围手术期死亡或中风风险<3%)时。CEA对无症状患者的获益相对小于症状性患者,需更慎重权衡利弊。
2、相对适应症(需个体化评估):
--症状性狭窄程度50-69%的患者(获益小于≥70%者)。
--无症状狭窄60-69%但伴斑块溃疡等高危特征的患者(部分指南有不同推荐)。
--“串联”狭窄(如颈内动脉合并颅内动脉狭窄),CEA解决近端问题可能有助于改善整体血流或为后续处理创造条件。
--颈动脉蹼(Carotid Web):一种少见的纤维肌性发育异常,可在颈内动脉起始处形成薄膜样结构,易致血栓栓塞中风。对于复发性栓塞性中风且确认为蹼所致者,CEA是有效的治疗选择。
3、禁忌症(通常不建议CEA):
•完全性堵塞(慢性闭塞)的颈动脉。
•由非粥样硬化原因(如夹层、肌纤维发育不良、放疗后狭窄、大动脉炎)引起且适合血管重建者(此类情况可能更适合支架)。
•狭窄同侧脑卒中导致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如重度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功能恢复预期差。
•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预期寿命很短或手术风险极高(如严重心衰、不稳定心绞痛、未控制的严重心肺疾病、恶性肿瘤晚期、痴呆等)。
•既往同侧颈部放疗史或根治性颈清扫术后,会增加解剖难度和并发症风险(相对禁忌)。
•病变位置过高(如超过第二颈椎水平)或过低(如位于胸骨后),手术难以安全暴露者(相对禁忌)。

四、CEA vs. 支架(CAS):孰优孰劣?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是另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两者各有优劣:

如何选择???
•年龄<70岁、手术风险低的症状性重度狭窄患者,CEA通常是首选。
•年龄≥70岁、预期寿命长且解剖合适的无症状重度狭窄患者,CEA仍是重要选项。
•存在CEA禁忌或高风险情况(如颈部放疗后、既往根治性颈部手术、病变位置过高、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开放手术、对侧喉返神经麻痹、既往颈部有严重疤痕),或患者强烈偏好微创治疗,CAS是合理的选择。
•决策必须基于个体化评估(狭窄程度、症状性/无症状性、年龄、合并症、解剖条件、患者意愿)和MDT讨论。
五、CEA手术前后:你需要知道的重要事项
1、术前准备:
详细评估: 神经学评估、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必要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心电图、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
2、药物管理:
•抗血小板药: 阿司匹林(通常75-325mg/天)在术前术后需持续服用(除非有绝对禁忌)。有些中心会加用氯吡格雷,尤其是在选择支架置入的复合手术或极高危患者中。
•他汀类药物:强化他汀治疗(如阿托伐他汀40-80mg/天或瑞舒伐他汀20mg/天)必须使用并长期坚持,以稳定斑块、延缓进展。目标LDL-C至少<1.8 mmol/L (70mg/dL)。
•控制血、血糖达标。
•术前需停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某些中草药),需医生指导具体停药时间。
3、戒烟! 吸烟显著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和远期再狭窄风险。
4、术后恢复与管理:
~住院观察: 术后需在监护病房观察至少24小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波动)、神经功能状态、颈部伤口情况、血肿和呼吸状况(喉神经影响声门关闭可能引起喘鸣)。
~警惕主要并发症:
--脑卒中/心肌梗死: 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在高质量医疗中心约为1-3%(症状性)/ <3%(无症状性)。术后24-48小时是高发期。
--高灌注综合征(CHS): 这是CEA特有的严重并发症! 长期严重狭窄解除后,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大脑突然获得过多血流,导致同侧头痛(术后新出现头痛需高度警惕)、抽搐甚至脑出血。严格控制术后血压(通常要求比基线低10-20%)是预防关键。
--颈部血肿: 可能导致气道压迫(表现为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加重、吞咽困难),需紧急床边拆线减压。
--颅神经损伤: 一过性损伤较常见(舌下神经下垂、声带麻痹等),多数于1-3月内恢复。永久性损伤少见。
--伤口感染/裂开: 发生率较低,但需关注。
--再狭窄: 术后需规律随访(超声),早期再狭窄(<2年)多与内膜增生有关,晚期再狭窄(>2年)常为新的动脉粥样硬化。
~长期管理:
•长期双重抗血小板(通常阿司匹林+氯吡格雷3-6个月),之后改为单药阿司匹林终身服用。
•终身强化他汀治疗。
•严格控制血压(目标<140/90mmHg,理想130/80mmHg)、血糖(如HbA1c<7%)。
•戒烟、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
•定期随访: 术后1月、6月、12月,之后每年一次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血流情况和有无再狭窄。定期复诊评估药物使用和危险因素控制情况。
六、总结与展望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一项成熟且疗效确切的预防性手术。它通过直接清除颈动脉内的“垃圾”斑块,为大脑恢复充足血供,在严格筛选的患者中(尤其是近期发生症状的重度狭窄患者),能显著降低致命或致残性中风的风险。其效果已通过NASCET(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ECST(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ist)、ACST(Asymptomatic Carotid Surgery Trial) 等多项里程碑式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得到充分证实。
然而,CEA并非一劳永逸。成功的CEA是脑卒中预防征程中的一个重要起点,而非终点。 术后终生坚持药物治疗(他汀、抗血小板药等)和严格生活方式干预(戒烟、健康饮食、运动)是维持血管健康、防止对侧或他处血管发生狭窄的基石。随着医学技术发展,CEA本身(如补片选择、神经保护策略)和围手术期管理(麻醉技术、血栓预防)也在不断优化。对于CEA高危的患者,微创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未来,精准化的术前评估(如斑块影像学分析)、个体化的手术方案选择和更有效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新药应用,将进一步优化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预后。

各种颈动脉内膜斑块
参考文献:
1、2021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2021;52(7):e364-e467.
2、E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 guideline on endarterectomy and stenting for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Eur Stroke J. 2021;6(2)
3、Aboyans V, Ricco JB, Bartelink MEL, et al. Editor's Choice - 2017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s,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ESVS).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18;55(3):305-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