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介入治疗(TACE+HAIC)

王元喜医生 发布于2025-05-29 23:00 阅读量3520

本文由王元喜原创

肝脏具有双重血供系统,正常肝脏的肝动脉血供约占25%,门静脉血供约占75%,而肝癌组织的肝动脉血供约占90%以上,门静脉供血<10%,是肝癌经导管动脉内治疗的理论与解剖依据。

一、TACE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中晚期肝癌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TACE是一种微创介入技术,在病人大腿根部(股动脉)或手腕(桡动脉)用针穿刺后插入一根纤细导管,导管可以输送到肝脏(也可以肺或其它肿瘤部位)的肿瘤营养动脉,把化疗药物和栓塞微粒通过这根导管注入肿瘤供血血管内,从而达到局部高浓度化疗药物杀伤肿瘤和缺血坏死“饿死”肿瘤的双重效果。

1983年,日本Yamada等首次报道TACE治疗肝癌。早期TACE主要以碘油与细胞毒性药物混合后动脉注射,然后以明胶海绵加强栓塞。2000年左右载药微球问世后,将TACE分为常规TACE(cTACE)和药物洗脱微球/载药微球TACE(DEB-TACE),后者在栓塞肝癌供血动脉的同时持续稳定释放化疗药物。目前研究认为cTACE与DEB-TACE的总体疗效无显著差异,但DEB-TACE的相关不良反应较少,特别是肝损轻。cTACE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细胞毒性药物由多柔比星等向低毒性表柔比星及铂类药物的应用,以及规范化TACE技术。2012年,欧洲肝病协会推荐cTACE为中晚期HCC的标准治疗方案,推荐等级为1A。国内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17年版-2024年版)推荐TACE作为CNLC Ib至Ⅲb患者的治疗方式,并作为Ⅱb、Ⅲa期HCC的首选治疗方案。2021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与BCLB(2022版)均将TACE作为不可切除中期肝癌首选治疗方案。

二、HAIC

肝动脉灌注化疗术(hepatic artery infusion chemotherapy, HAIC)是通过动脉导管持续灌注化疗药物来发挥抗肿瘤效应。患者在DSA引导下留置导管于靶动脉,返回病房使用输液泵持续动脉灌注化疗药物,能够达到肿瘤局部精准、长时间、高浓度药物灌注的要求。HAIC早期主要用于肠癌肝转移肝内病灶的治疗。在肝癌的治疗中根据化疗方案的不同,HAIC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①以表柔比星为基础的化疗方案:从1986年开始,以表柔比星为基础的HAIC相关研究在日本、韩国、希腊等国开展,因效果不佳,目前基本已被弃用。②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2000年前后,日本、韩国的研究者开始尝试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顺铂联合5-氟尿嘧啶,疗程2周是日本常用的HAIC方案。③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2013年Qin等的研究证明了FOLFOX系统性化疗方案对中晚期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疗效优于阿霉素。与顺铂相比,奥沙利铂在化学结构上新增了二氨基环己烷配体,使DNA与修复蛋白无法结合,对肿瘤有更好的抑制作用。奥沙利铂同时还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能使肿瘤产生免疫性死亡。

三、TACE+HAIC

  临床实践中常常将TACE技术与HAIC技术结合,根据肿瘤供血特点,充分利用TACE可沉积药物和栓塞肿瘤的特点和HAIC可局部、长时间、高浓度药物灌注的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护肝功能和患者感受。TACE是目前中晚期肝癌首选治疗方式,对于肿瘤负荷巨大、或合并明显门静脉癌栓、严重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患者,前期治疗选择HAIC安全性可能更容易接受,在适度TAE/TACE基础上联合HAIC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以TACE或HAIC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提高了初始不可切除肝癌的转化率;TACE和HAIC都是肝癌经动脉治疗的重要手段,两种方法并不对立或可相互取代,可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单独、前后、联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四、入路选择

-股动脉入路

  是经典的动脉穿刺入路,优点是股动脉粗大,穿刺容易,并发症少。缺点是TACE后及HAIC置管期间需要患者卧床制动,护理和患者体验不佳。

-桡动脉入路

  是近年逐渐被认可、推荐的入路方式,特别是HAIC留管时间较长的治疗。优点是桡动脉表浅,穿刺简便,置管及术后压迫止血包扎简单,压迫止血时间相对短,无需患者卧床制动。缺点是桡动脉较细、变异多,目前相关配套导管设计及长度受限,学习曲线较长,血管闭塞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