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IPS手术与肝性脑病的关系
TIPS(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是一种通过建立肝内门静脉与肝静脉之间的分流道,降低门脉压力的介入手术,常用于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难治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然而,分流道建立后,部分门静脉血液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导致肝脏解毒功能减弱,血氨等神经毒素蓄积,可能诱发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据统计,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约为20%-35%,其中约5%-10%为严重或复发性HE。

二、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1. 危险因素
- 术前因素:高龄(>65岁)、Child-Pugh C级、高MELD评分(>15)、术前已有轻微HE。
- 手术因素:分流道直径过大(>8mm)、门体压力梯度下降过多(<12 mmHg)。
- 术后因素:感染、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便秘、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
2. 发病机制
- 氨代谢失衡:门体分流导致血氨无法被肝脏代谢,直接进入脑组织,干扰神经传导。
- 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失调和内毒素释放,加重神经炎症。
- 神经递质紊乱:γ-氨基丁酸(GABA)系统异常、假性神经递质蓄积。

三、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预防
1. 术前评估与分流道设计
- 严格筛选患者:Child-Pugh A/B级且无严重HE病史者优先。
- 优化分流道参数:使用覆膜支架(减少分流道扩张)、控制分流道直径(8mm以下)。
2. 术后早期预防措施
- 饮食管理:术后1周内限制蛋白质摄入(0.5g/kg/d),逐步增加至1.0-1.5g/kg/d(以植物蛋白为主)。
- 药物预防:
- 乳果糖:每日15-30mL,维持每日2-3次软便,减少肠道氨吸收。

- 利福昔明:550mg Bid,抑制产氨肠道菌群。
3. 避免诱发因素
- 纠正电解质紊乱(尤其低钾、低钠)。
- 避免使用镇静药物(如苯二氮䓬类)。
- 积极控制感染(如自发性腹膜炎)。
四、肝性脑病的治疗
1. 急性期治疗
- 识别并去除诱因:筛查感染、消化道出血、便秘等。
- 降氨治疗:
- 乳果糖:起始剂量30mL口服或灌肠,调整至每日2-3次软便。
- L-鸟氨酸-L-天冬氨酸(LOLA):静脉滴注或口服,促进氨代谢。
- 抗生素:利福昔明(550mg Bid)或新霉素(1g Tid),抑制产氨菌。
- 严重HE的辅助治疗:
- 支链氨基酸(BCAA):纠正氨基酸失衡。
- 住院监护:必要时行血液净化(如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
2. 长期管理
- 维持药物治疗:乳果糖+利福昔明联合使用,减少复发。
- 饮食调整:每日蛋白质摄入1.2-1.5g/kg(优选植物蛋白和乳制品)。
- 定期监测:每3个月检测血氨、肝功能、肾功能。
五、随访与管理建议
1. 术后随访计划:
-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肝肾功能、血氨、腹部超声或CT(评估分流道通畅性)。
- 每年行神经心理学测试(如数字连接试验)筛查轻微HE。
2. 分流道调整:
- 若反复发生HE且药物控制不佳,可考虑分流道缩窄术或栓塞术。
3. 终末期患者管理:
- 对于Child-Pugh C级且频繁HE者,评估肝移植可能性。
六、患者自我管理
- 症状识别:早期表现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昼夜颠倒、性格改变;严重时可出现嗜睡、昏迷。
- 生活方式干预:规律排便、避免便秘;戒酒;慎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
- 紧急处理:出现意识模糊时立即就医,避免自行服用镇静药物。

结束语:
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防治需贯穿术前、术中和术后全程,强调个体化分流道设计、药物干预和长期随访。通过多学科协作和患者教育,可显著降低HE发生率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J Hepatol. 2022;77(3):807-824.
2. Vilstrup H, et al.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 2014 Practice Guideline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Hepatology. 2014;60(2):715-735.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8;26(10):721-736.
4. Riggio O, et al.Hepatic encephalopathy after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prediction with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score.Radiology. 2011;258(2):594-601.
5. Bureau C, et al.Tips place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refractory ascites: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Hepatology.2004;40(3):629-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