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动脉瘤

王元喜医生 发布于2022-09-12 12:39 阅读量1283

本文由王元喜原创

假性动脉瘤 (pseudoaneurysm,PSA)指动脉管壁被撕裂或穿破, 血液自此破口流出,由于血管周围有较厚的软组织,在血管破口周围形成血肿,因动脉搏动的持续冲击力,使血管破口与血肿相通形成搏动性血肿。约在伤后1个月后,血肿机化形成外壁,血肿腔内面为动脉内膜细胞延伸形成内膜,称为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和真性动脉瘤的区别在于,真性动脉瘤具有动脉血管的外膜、中层弹力纤维和内膜三层结构,而假性动脉瘤则是血肿形成的外壁以及延伸而出的内膜。




图片发自160App

假性动脉瘤按病因分为:创伤性、医源性、感染性、先天性、动脉粥样硬化和肿瘤性等,创伤性及医源性多见。感染性多见于细菌性心内膜炎、血管周围炎等。

临床表现:局部有肿块,并有膨胀性搏动,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听到收缩期杂音。压迫动脉近心侧可使肿块缩小,紧张度降低,搏动停止,震颤与杂音消失。巨大动脉瘤可有邻近神经受压损害和远侧组织缺血症状。如瘤内有附壁血栓形成,有可能发生血栓迁移引起远侧动脉栓塞而产生相应症状,也可因外伤或内在压力增加而破裂出血。

临床检查:根据体检时发现搏动性包块伴震颤、闻及血管杂音,彩超、动脉造影及CT、MRI特征性改变,假性动脉瘤诊断一般不困难。创伤性假性动脉瘤一般都有明确的外伤史。本病可在外伤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数年出现,凡在原受伤部位出现的包块应首先考虑本病。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由于炎性肿胀掩盖了搏动性肿块的征象,有可能误诊为软组织水肿。因此辅助检查更为重要。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极高,得不到及时治疗的假性动脉瘤可能会产生血管破裂、血栓栓塞、压迫周围神经组织、皮肤和皮下组织坏死和显著失血等不良后果,所以,临床上须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图片发自160App

                        超声检查


图片发自160App

                                DSA造影检查

治疗:假性动脉瘤自愈者很少,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包括载瘤动脉结扎、动脉瘤切除端端吻合及血管移植、动脉瘤囊内血管修补等。血管腔内治疗相对传统手术,微创,患者接受度高,大部分假性动脉瘤可以通过介入手术达到治疗效果,如瘤腔内注射促凝物质、弹簧圈栓塞以及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