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现在人们饮食不规律,生活压力大等原因,我们发现大肠癌的患者除了日益增多之外,患病人群也逐渐年轻化,这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起来。
为了让大家可以将疾病扼杀在“摇篮”里,今天帮大家整理了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及筛查和预防措施,方便大家自检。
高危对象
45 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40 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
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
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
大便性质改变(便血、黏液便等);
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
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诊断为遗传性大肠癌(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的直系亲属,年龄超过 20 岁。
筛查建议
符合1~5的“一般人群”筛查:
(1) 大肠癌筛查从 45 岁开始,无论男女,每年 1 次大便隐血(FOBT)检测 ,每 10 年 1 次肠镜检查,直到 75 岁;
(2) 76~85 岁,体健者、预期寿命在 10 年以上者,可继续维持筛查;
(3) 85 岁以上,不推荐继续筛查。
符合 “ 有大肠癌家族史 ” 直系亲属筛查:
(1) 1 位一级亲属患有明确高级别腺瘤或癌(发病年龄小于 60 岁)、2 位及以上一级亲属患有明确高级别腺瘤或癌(任意发病年龄),40 岁 开始(或比家族最小发病者发病年龄小 10 岁开始)筛查,每年 1 次 FOBT 检查,每 5 年 1 次肠镜检查;
(2)有一级亲属家族史的高危对象(仅 1 位,且发病年龄高于 60 岁);40 岁开始筛查,每年 1 次 FOBT 检测 , 每十年一次肠镜检查。
符合 7 的“遗传性大肠癌”家族成员筛查:
对 FAP 和 HNPCC 患者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 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
(1) 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20 岁以后,每 1~2 年进行 1 次肠镜检查 ;
(2) 基因突变检测阴性者,按照一般人群进行筛查。
关于筛查方法推荐:
(1) FOBT 检测 + 问卷调查是筛查主要手段,证据充分;
(2) 血液的多靶点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提高筛查准确度,价格较为昂贵;
(3) 有条件者,可联合粪便和血液方法进行筛查。
预防建议
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
改善饮食习惯:纠正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高纤维类的食物;
保护肠道:戒烟酒,少吃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必要时可应用改善肠道功能的药物;
警惕结肠癌信号:如大便习惯改变、腹泻、腹痛等;
定期检查:高危人群建议每5年至少做一次肠镜检查。
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大肠癌患者大约为40万人次左右,约世界的1/4。我国直肠癌、大肠癌的发病率近期升高与饮食结构改变和运动减少相关。
所以,大肠癌的预防要改善饮食结构并且增加运动、提高免疫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大肠癌的发生。
以上,也是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关于肠癌的相关知识,仅供大家参考,具体有疑问可以去医院检查咨询,也可有效防治肠癌的发生。
备注: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