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横纹肌肉瘤(RMS)是一种起源于骨骼肌内正常横纹细胞的恶性肿瘤,一般在儿童中比较常见。对于横纹肌肉瘤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像是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具体还需要结合患儿本身病情来定。今天这则病例就讲述了一位4岁盆腔横纹肌肉瘤患儿的漫漫治疗历程及最终康复之路。
治疗经过
2020年10月,4岁的小童(化名)总是嚷嚷着肚子疼,主要是以下腹部疼痛为主,没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但伴随有二便困难,大便性状改变。考虑到孩子年纪还小,小童父母便立刻带孩子就近检查就医。
当地医院做了腹部彩超结果显示:膀胱后方低回声不均质肿物,范围约6.6×8.0×13.3cm,外形不规则,考虑横纹肌肉瘤;查下腹部CT示下腹部、盆腔内可见大小约8.0×8.6×14.0cm实质性占位;就诊期间患儿因排尿困难,予以留置尿管。考虑患儿为盆腔恶性肿瘤,性质不明确。
2020年10月20日,小童在当地医院做了静脉输液港植入+盆腔肿物穿刺活检+骨髓穿刺术,手术顺利,术后病理示:横纹肌肉瘤,免疫组化示:demin(+)、Ki-67(约60%)、myogenin(+)、ALK(+)、CD99(-)、WT1(+)、INI-1(+)、MyoD1(部分+)。
术后又做了1周期"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VDC)"方案化疗(具体剂量不详),2周期"长春新碱、伊立替康(VI)"方案化疗,2周期"环磷酰胺、放线菌素D、长春新碱(VAC)"方案化疗,过程顺利。
2021年1月28日,小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子宫肿瘤切除+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子宫成型+右侧卵巢悬吊术,术后病理回报符合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化疗后改变,送检淋巴结未见肿瘤成份,免疫组化提示Ki-67(约60%+) 。
给予VI/VDC交替2周期,第8周期复查PET-CT评估盆腔及左侧腹膜后高代谢结节/肿物,结合病史,考虑肿瘤复发。
2021年6月3日,小童做了"剖腹探查+盆腔肿物切除+肠粘连松解+腹腔热灌注治疗",手术过程顺利,最终将肿瘤与直肠分离,分块完整切离子宫直肠间隙肿瘤,直肠完整。术后行2周期VIT联合安罗替尼靶向治疗,过程顺利。
患病期间,小童父母也随着患儿病情反复而焦虑不安,而为了进一步将小童的病治好,他们决定来北京治疗,结合当地医生的建议,他们需要尽快在北京找一家医院进行放化疗,具体还需要再次结合医生的建议。
2021年7月20日,他们来到我院找到了我,申主任根据外院病史、实验室检查及病理诊断指示,患儿盆腔横纹肌肉瘤术后诊断明确,目前患儿主要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考虑化疗后的骨髓抑制,给予肌酐注射液、生血宝升白细胞治疗,密切监测血常规变化,并安排盆腔病灶放疗。
2021年8月10日,患儿完成盆腔病灶放疗Dt28.8Gy/16f,查血常规白细胞II度骨髓抑制,给予生血宝升白细胞治疗,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2021年8月26日,患儿完成盆腔病灶放疗Dt43.2Gy/24f,给予升白针后白细胞恢复正常,为避免累及毒性,暂不给予化疗。目前一般状态尚可,明日办理出院,出院后定期检测血常规,遵嘱执行。
像是小童的情况,对于有些病例来说可能需要放化疗结合治疗,此次治疗是为避免累及毒性,暂不给予化疗。且患儿在放疗过程中状态逐渐好转,提示治疗有效,而正确的治疗方式也让小童早早摆脱了病痛的折磨。目前小童已恢复健康,回归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