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社恐”的当代年轻人,如何克服社交恐惧?

梁雯娟 医生 发布于2023-11-23 13:05 阅读量391

本文由梁雯娟 原创

当代年轻人的社恐现状:

可以发信息就绝不打电话
一到集体活动就找各种理由回避
路遇熟人怕打招呼,假装低头玩手机
害怕逛街导购尬聊,有需求一律网购
社恐其实并非性格内向
有时我们错误的
将社交恐惧归结为
性格内向或者不善交际
反而错失了寻求改变的机会
与集体生活渐行渐远

想做出改变,摆脱“社恐”
朝这儿看!

/01/
社交焦虑≠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任何需要与人进行沟通的活动,例如打电话、购物、问路等对他们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

社交恐惧症是恐怖性神经症的一种,患者多是年轻人,部分是儿童,主要表现为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与人交流,有时候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然难以自控的感受到惧怕。
这类人常常因为极力想要以各种方式来回避社交,或带着畏惧去强迫自己忍受社交,从而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

我们通常口中说的自己“社恐”,并没有严重到社交恐惧症的程度,仅仅只是在某些特定的社交场合和情境之下会让我们感受到不适和回避,更加符合“社交焦虑”的判定。

/02/
社交恐惧症如何鉴别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诊断社交恐惧需要符合以下各条标准:
  • 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注视,通常回避社交场合;

  • 在恐惧场景中出现脸红、发抖、恶心、尿急、尿频的症状;

  • 症状必须是焦虑的原发表现,而不是继发于妄想或强迫症状等其他症状;

  • 焦虑必须局限于或主要发生在特定的社交情境;

  • 尽力逃避恐怖情境;

  • 社交恐惧通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被批评被否定。症状严重者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社会功能受到损害,甚至可引起完全的社会隔离。

/03/
社恐人士怎么办
回答了前一个问题,那么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社恐是怎么形成的?”
“我该怎么克服社恐?”
 
因为独生家庭的环境和即时通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自己有社交恐惧症或有社交恐惧的倾向,那么到底是哪些心理因素导致了社交恐惧症?
01

社会认同威胁

西悉尼大学的一篇论文提出,社恐是由社会认同威胁导致的,即人们担心会做错事,害怕被社会给予负面评价,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融入了社会,从而对社交这一行为产生恐惧。 

02

聚光灯效应

聚光灯效应是指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这种心理状态让我们过度关注自我,而且过分的在意周围人对自身的关注程度,一言一行都仿佛置身于“聚光灯下”。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不经意的把自己的问题放大,害怕自己无法融入这个社会、害怕自己出丑,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别人当下可能会注意到你的行为,可是事后马上就会忘了,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人会像你关注自己那样关注你。

简单来说,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高估了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尤其是在出丑时,从而让心情和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
那有没有实用的措施,让我们可以克服社恐?

/04/
走出“社恐”的小妙招

01

接纳——拒绝完美主义

没有人是完美的,不完美的人也会被这个世界接纳,但是首先要接纳自己的,拒绝完美主义。所以不要害怕做错事、说错话就会被排斥,理解并管理在与他人互动后产生的消极情绪。

02

松弛——拒绝聚光灯效应

请相信自己不是聚光灯下的明星,放下放大镜,你会发现没有人一字一句的查看你的言行、一帧一帧的分析你的微表情。拥有松弛感,是不再恐惧正常社交的前提。

03

练习——刻意练习社交技巧

刻意练习一些社交时的惯用话术、行为举止。不用在别人问“在吗?”时,还要纠结半小时回复什么,最后回复了“嗯”。学习一些语言技巧,至少可以帮你应对一些社交。
04

自洽——孤独没有什么不好


对社交的恐惧很多时候其实是因为想社交但是又无法自如的社交,但是人际交往、人情往来如果已经让你产生了疲惫感,那么,就没必要勉强自己成为一个热情好客的人,世界上没有哪种生活方式是绝对正确的,只要遵循自己的节奏,做到“自洽”就好。

专家提醒

大部分人在社交场合都会有一些焦虑的表现,这是正常心理的正常表现,如果具有严重的社交恐惧,还伴有抑郁倾向,请务必寻求精神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