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活工作中,大多曾出现过焦虑情绪,适当的焦虑可以有利于注意力更集中,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但是,如果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可能会感到恐慌,并且会逐渐影响到身体健康,摧毁心理防线,对其造成较大的痛苦。
焦虑并不是当代人的原罪,但是却往往在生活中和每个人如影随形。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通常含有着急、紧张、忧愁、不安,出现惶惶不安、坐卧不宁等症状,长期被焦虑情绪影响,这样的异常焦虑属于精神病的一种表现,成为“焦虑症”。那么,焦虑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01
遗传因素
相关研究表明,焦虑障碍通常具有遗传性,其主要表现为家族聚集性,如果发现家属中有焦虑症患者,那么,此人的患病率一般会高于其他正常人。
02
神经生物学因素
焦虑症的发病还可能和神经递质的异常有关,神经递质能够传递神经的信号。静脉注射乳酸盐、去甲肾上腺素异常等神经生物学因素,也可能导致疾病的出现。
03
心理学因素
心理学因素对于焦虑症的影响较为明显,相关理论及研究表明,焦虑往往来自于内心的心理冲突,而且患者患病前经受刺激性或威胁性事件,往往更容易导致疾病的发作。此外,现实达不到自己的期望、童年时期不安全的依恋关系、父母过度保护、过多分离等,都可能是焦虑的原因。
焦虑通常是对当下的现实或者未来事物出现难以预知或者已经严重恶化的情感反应,与之相对的是,情感上处于一种企盼的状态,这样的矛盾中,焦虑往往就应运而生。
一旦发现出现明显的焦虑问题,不能采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态度,这样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是需要积极应对。首先需要正面现实,找到引发焦虑的现实源头,积极应对,遇到挫折或者困难时,保持冷静,再重新考虑如何解决烦恼。必要时学会认清现实和妥协,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期望不要过高。
此外,还应当学会用积极的方式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善意待人。面对压力和焦虑时,可通过与身边人倾诉、深呼吸、转移注意力、娱乐、运动等方式帮助放松,学会适当宣泄自己的情绪,并且给自己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如果自我调适并没有明显的效果,必要时需找专业的医生展开相应的治疗,常用的治疗方式有遵医嘱使用抗焦虑药物,以及行为治疗、认知疗法、放松治疗等心理治疗,通常可以有效帮助缓解患者出现的不适症状,改善焦虑的情况。
当你感到焦虑的时候,适当放下手上的作业、工作,深呼吸一口气,放空自己的大脑。让自己的内心得到调整。或者找个合适的地方放声大叫或大笑,宣泄内心的情绪。这样,你或许能发现,当下的事并没什么大不了,慢慢一步步前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