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句话中,“中医”并非指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医学。
这里的“中医”指的是中等水平的医生。整句话意思是,如果生病了不去胡乱医治,其结果往往能像得到中等水平医生的治疗效果那样。它反映了一种观点,即有时候过度治疗或不当治疗,可能还不如不治疗所产生的结果好。强调了在对待疾病和治疗时应保持谨慎,避免盲目求医用药。
但历史上对于“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一观点存在多种不同的看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点:
认为其强调预防和保持健康的重要性:这种观点认为,与其等到生病后再去治疗,不如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均衡、适度运动、调节情绪等方式,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从而避免生病或减少患病的几率。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真正高明的是让人不生病。
提醒避免过度治疗或不当治疗:它提示人们在面对疾病时要谨慎,不要盲目求医用药。有时候,过度治疗或不恰当的治疗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反而不如不进行治疗。在古代,可能存在庸医误治的情况,而病人难以辨别医生水平的高下,不敢信任医生而不敢服药;虽然不能让疾病痊愈,但是也不会被药所害。况且,如果所患的疾病并非绝症,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有可能使外感渐退,内伤渐复,从而自我痊愈。
体现中医整体观念: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不仅仅关注疾病本身。中医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这种观点认为,通过自身的调节和平衡,人体有可能恢复健康状态,而不一定完全依赖外部的治疗手段。
对医道的思考:此观点反映了对医道的一种理解,即把握医道的精髓不仅仅是治病,还包括治人、治国等方面。它强调了医生需要具备全面的素养和深刻的医理领悟,不能仅仅局限于病症的治疗,而应从整体上考虑人的健康。
例如,清代学者钱大昭提到“时下吴人尚曰:‘不服药为中医’”,表明当时吴地有以不服药为中医的理念,即不过分依赖药物,认识到药物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强调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并不是提倡完全不治疗疾病,尤其是在面对严重或急性疾病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是非常必要的。这句话更多的是一种提醒,让人们重视预防、保持健康,以及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谨慎和理性。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同时,也应该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保健,以维护身体的健康状态。
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楼宇烈认为,中医的这一含义是说中医不是治已病的,而是治未病的,即让每个人都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也认为,真正高明的是治“未病”,让人不生病,而他自己只是治“已病”,所以自认为医术并不高明。
同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轻药愈病论》中提到:“古语有:‘不服药为中等医生’的说法,从宋代以前就有这种说法。大概是因为现在医道失传,大夫给人治病多误诊,病人又不能辨别医生水平的高下,不敢信任,所以不敢服药;虽然不能让疾病痊愈,但是也不会被药所杀。何况所患的疾病如果不是死症,外感渐退,内伤渐复,也能自我痊愈,所以称为中等医生。但是这是太过小心的方法了”。这段话反映出对当时医道水平的一些看法,以及对“有病不治”的一种解释,即由于对医生的不信任和医道失传导致的误诊,使得病人不敢轻易服药,而选择依靠自身的恢复能力。但他也指出这是一种过于小心的方法,在必要时还是需要治疗的。
总的来说,对于“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理解应该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在保持健康方面,预防和养生固然重要,但在患病时,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建议并进行适当的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句话的意义更多地在于促使人们思考健康与治疗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