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整形瘢痕门诊常见问题解答(第1期):

黄广涛医生 发布于2023-05-14 17:54 阅读量4199

本文由黄广涛原创

常规的瘢痕药膏种类使用的时间、用法、疗程及注意事项 

伤口愈合后(掉痂后)尽早开始使用外用抗瘢痕药物,一般持续 3~6 个月直 至瘢痕基本“褪红”进入成熟期.常见外用抗瘢痕药物包括硅酮制剂,积雪苷, 洋葱提取物等。

1.硅酮凝胶

作用机制:硅酮凝胶膜覆盖下的皮肤的水分蒸发率降低,使受伤组织处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从而抑制瘢痕增生。

适用范围:适用于预防和辅助治疗烧伤、创伤、外科手术引起的增生性疤痕。

用法用量:将适量硅酮凝胶挤压在疤痕表面,用手均匀涂开,每天涂抹2-3次即可。

用药疗程:6个月以上。不良反应:使用在硅凝胶使用过程中周围皮肤可出现丘疹,部分患者使用后可能感觉瘙痒不适,经局部清洗和暂停使用多可自行缓解。

2.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

主要成分:洋葱提取物,肝素钠,尿囊素。 作用机制:洋葱提取物具有抗纤维母细胞增生、纤维蛋白溶解、抗炎、抗菌作用;尿囊素具有促进伤口愈合,增加组织水合能力的作用等;肝素可使胶原结构变疏松等。

适应范围:肥厚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继发于手术、截肢、烧伤、痤疮及其它意外后产生的限制活动并影响美观的瘢痕等。

用法用量:涂在瘢痕部位,每天2-3次。 用药疗程:6个月以上。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以出现轻微痒感。

3.积雪苷霜软膏 作用机制:积雪苷是中药积雪草提取物,具有抗炎和减少肌成纤维细胞产生等作用。 适用范围:用于治疗外伤、手术创伤、烧伤、疤痕疙瘩及硬皮病。 用法用量:涂患处。一日2-3次。

不良反应:偶有用药局部的瘙痒和刺激反应。




瘢痕贴的使用方法:



1、请选择大于疤痕1-2cm以上规格; 

2、使用瘢痕贴之前,可用肥皂或沐浴露清洗疤痕部位,并待其完全干燥; 

3、请打开包装袋,取出疤痕贴,撕去贴面上的一层透明隔离纸,将粘性一面与疤痕紧密贴合,排空空气;

4、请尽量一次贴上,不要反复揭下贴上,会影响粘性及效果,从一端先贴,排空内部空气,气泡会影响粘性,一旦揭下就要及时清洗; 

5、请尽量选择一体型规格,如需裁剪请使用锋利剪刀在防粘胶片未揭下之前裁剪,避免疤痕贴边缘损坏及毛边;

6、请尽可能将疤痕贴边缘裁剪圆滑,可减少边缘卷边翘边现象;

7、根据疤痕形状和大小裁剪拼接使用,疤痕贴面积应超出疤痕边缘1-2cm,如果疤痕宽 55厘米就要剪成56厘米以上使用,疤痕增生凸起较高应剪成宽5*7厘米,裁剪太小会影响疤痕贴粘性及效果,特殊部位可以根据实际裁剪,边缘尽量不要裁剪的太小;

8、若疤痕面积较大可数张同时粘贴拼接,但边缘必须对齐;

9、若皮肤适应疤痕贴,可连续使用一整天。若皮肤不能适应疤痕贴,可渐进使用,先使用2-4小时后,查看皮肤状态,停用1-2小时再使用,慢慢增加至每天连续12小时,让皮肤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10、为减少过敏泛红,水泡的发生,连续使用12小时后,可揭下停用半小时到一小时。

11、通常瘢痕贴的使用寿命在半个月到一个半月不等,配合门诊定制的医用弹力套可延长 使用寿命,使疤痕贴与疤痕紧密贴合不易滑落即可获得理想效果;

12、每疗程为3个月,请持续使用2个疗程以上直到疤痕稳定达到满意效果为止,疤痕体质、较严重疤痕需要持续使用1年甚至更长时间,疤痕未稳定前停用可能导致疤痕再次形成或反弹。



瘢痕的防晒处理



相关研究显示,瘢痕早期暴露于紫外线会明显加重色素沉着。因此妥善的防晒也是减少色沉必不可少的环节。 

头面部,四肢等外露部位的瘢痕早期应注意防晒,可以选择物理防晒(遮阳伞、防晒衣、防晒袖套、物理防晒霜), 化学防晒(涂抹化学防晒霜),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直至瘢痕进入成熟期.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小于6个月的婴儿皮肤娇嫩,涂抹防晒产品后不良反应风险较高,因此不建议使用,应通过避免阳光照射,衣物遮盖等方式防晒。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仍然建议以衣物遮盖为主要防晒方式,也可挑选SPF10/PA+以内的物理性防晒产品,以霜剂或粉质产品为宜。



抗瘢痕治疗期间需要怎么忌口

忌口辛辣,饮酒。尽管缺乏相关临床证据,但是临床上常规建议在瘢痕未成熟期忌口辛辣食物 和饮酒,以免延长或者加重瘢痕充血。





如何判断瘢痕成熟期和未成熟期?

瘢痕在伤口上皮化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是动态变化的,一般会经历未成熟和成熟 2 个阶段。未成熟瘢痕的显著特点是外观呈红色,内部有较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研究显示瘢痕充血和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有明显相关性,提示充血的瘢痕继续变化的可能性很大。

成熟瘢痕则表现为不充血,无临床症状(疼痛,瘙 痒),瘢痕厚度不再变化。

大部分瘢痕会在 6~12 个月进入成熟期,但增生性瘢痕的平均未成熟期可达 22~46 个月.为瘢痕未成熟期长短的个体差异很大,与年龄,人种,致伤原因,所在部位等众多因素有关。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