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临床定义:
老年前庭病(Presbyvestibulopathy, PVP)是指自然老化引起的轻度和不完全性前庭损伤,是一种慢性前庭综合征,其特征是双侧前庭功能轻度损伤导致患者出现不稳感、步态障碍和/或反复跌倒,前庭功能的实验室检查在正常低值和双侧前庭病诊断标准之间。
二、病因:
(1)年龄相关的前庭系统退行性变: 包括前庭毛细胞数量减少、前庭神经纤维变性、前庭神经核团神经元丢失等。
(2)血管因素: 前庭系统供血不足,导致前庭功能下降。
(3)代谢因素: 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可加速前庭系统老化。
(4)其他因素: 噪声暴露、耳毒性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参与老年前庭病的发生。
三、发病机制:
老年前庭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前庭系统功能减退有关:
(1)前庭感觉输入减少: 前庭毛细胞数量减少导致前庭感觉输入减少,影响平衡功能。
(2)前庭中枢整合功能下降: 前庭神经核团神经元丢失导致前庭中枢整合功能下降,影响空间定位和姿势控制。
(3)前庭-眼反射(VOR)增益下降: VOR增益下降导致头部运动时视觉图像不稳定,出现视振荡和眩晕。
四、临床表现:
(1)头晕: 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头重脚轻、不稳感、漂浮感等。
(2)眩晕: 部分患者可出现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较短。
(3)平衡障碍: 行走不稳、容易跌倒,特别是在黑暗环境或不平坦的地面上。
(4)视觉症状: 视振荡、视力模糊、阅读困难等。
(5)其他症状: 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
五、辅助检查:
(1)前庭功能检查: 包括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冷热试验、旋转试验、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VEMP)、主观视觉垂直线等,用于评估前庭功能。
(2)平衡功能检查: 包括静态姿势图、动态姿势图等,用于评估平衡功能。
(3)听力学检查: 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等,用于排除其他耳部疾病。
(4)影像学检查: 头颅MRI可用于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六、诊断标准:
老年性前庭病(PVP)的诊断标准(必须全部满足标准 A ~ D)
A.慢性前庭综合征(持续时间至少 3 个月),并至少满足以下症状中的 2 项
(1) 姿势不平衡或不稳感;
(2) 步态障碍;
(3) 慢性头晕;
(4) 反复跌倒。
B. 轻度双侧外周前庭功能减退,并至少存在下列中的 1 项:
(1) 视频头脉冲试验检查双侧 VOR 增益均在0.6~0.8之间;
(2) 转椅试验中正弦曲线刺激下 VOR 增益在0.1~0.3之间(0.1Hz , Vmax =50°/s~60°/s) ;
(3) 双温试验减低(每一侧的最大慢相角加速度之和在 6 °/s~25°/s之间);
C.年龄≥60岁;
D.不能用其他疾病或失调更好的解释。
七、治疗方案:
老年前庭病的治疗目标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方案包括:
(1)前庭康复训练(VRT): 是治疗老年前庭病的首选方法,内容包括:凝视稳定性训练、平衡训练、习服训练、运动和耐力训练等,也可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进行康复,促进前庭代偿,改善平衡功能。
(2)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酌情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改善外周以及中枢前庭功能失调,甲磺酸倍他司汀片6~12mg/次,3次/日,饭后服用,足量足疗程3~6个月以上。
(3)心理治疗: 对于伴有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的患者,可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予SSRIs或SNRIs类药物抗抑郁、焦虑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包括患者教育、脱敏练习、放松疗法、暴露疗法、降低治疗目标(鼓励患者接受一定程度的头晕及跌倒风险,以防陷入焦虑-逃避的恶性循环)等。
(4)生活方式干预: 包括避免跌倒、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