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路炎(labyrinthitis)又称内耳炎,为耳部感染侵及内耳骨迷路或膜迷路所致,是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较常见的并发症。按病变范围及病理变化可分为局限性迷路炎、浆液性迷路炎及化脓性迷路炎3个主要类型。
一、分类
1.局限性迷路炎又称迷路瘘管:多因胆脂瘤或慢性骨炎破坏迷路骨壁,以致局部产生瘘管,使中耳与迷路骨内膜或外淋巴间隙相通,多发生于水平半规管。
2.浆液性迷路炎:是以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渗出为主的内耳弥漫性非化脓性疾病或炎性反应。内耳终器一般无损害,常见于患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含胆脂瘤)或岩尖炎时。病变痊愈后内耳功能多能恢复。病变进一步发展,可转变为化脓性迷路炎。
3.化脓性迷路炎:化脓菌侵入内耳,引起迷路弥漫性化脓性病变。内耳终器被破坏,功能全部丧失。感染可继续向颅内扩散,引起颅内并发症。慢性的耳源性化脓性迷路炎可以造成骨迷路逐渐进展的溶骨性损害,同时迷路内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以及新骨逐渐形成,最终形成“死迷路”和迷路骨化。
二、诊断依据
1.病史特点: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患者除耳漏外,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及酸碱平衡紊乱等症状,可伴耳鸣、听觉过敏、耳深部疼痛及耳胀满感。听力可发生改变。
2.眩晕特点:①局限性迷路炎:阵发性或激发性眩晕,偶伴恶心、呕吐,眩晕多在快速转身、屈体、行车、耳内操作(如挖耳、洗耳)、压迫耳屏或擤鼻时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中耳乳突炎急性发作期症状加重。②浆液性迷路炎及化脓性迷路炎:眩晕特点类似前庭神经炎。
3、眼震特点:眩晕发作时可见自发性眼震,呈水平或水平旋转型。早期迷路处于刺激状态时眼震朝向患侧;晚期病变损毁迷路出现前庭功能下降或全部丧失时,眼震方向由患侧转向健侧。
4.平衡障碍特点:患者喜欢卧向患侧,站立时向健侧倾倒。
5.所力损失特点:①局限性迷路炎:耳聋的性质和程度与中耳病变程度一致,听力检查多为传导性聋,瘘管位于鼓岬者可呈混合性聋。②浆液性迷路炎:听力明显减退,为感音性聋,但未全聋。③化脓性迷路炎:患耳全聋。
6.前庭功能检查:①局限性迷路炎:一般正常或亢进。②浆液性迷路炎:前庭功能呈不同程度的减退。③化脓性迷路炎:患侧前庭功能完全丧失。
7.瘘管试验:①局限性迷路炎为阳性,但瘘管被病理组织堵塞时可为阴性。②浆液性迷路炎可为阳性。③化脓性迷路炎为阴性。
三、临床检查
1.耳镜检查:鼓膜呈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征象,外耳道及鼓室内可有脓性分泌物。
2.自发性眼震检查:可见自发性水平眼震或水平旋转性眼震,早期迷路处于刺激状态时眼震朝向患侧;晚期病变损毁迷路出现前庭功能下降或全部丧失时,眼震方向由患侧转向健侧。
3.闭目直立试验:向健侧倾倒。
4.纯音测听检查:呈传导性聋、混合性聋或全聋。
5.血常规检查:急性期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或比例异常。
6.前庭功能检查:患侧前庭功能可正常、亢进、减退或完全丧失。进行冷热试验时不宜使用冷热水,以免感染扩散。
7.瘘管试验:阳性有助于局限性迷路炎的诊断,但阴性不能完全排除诊断。
四、治疗
1.本病是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较常见的并发症,积极治疗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2.全身使用足量、敏感、有效的抗生素静脉滴注。外耳、中耳有分泌物者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
3.抗眩晕治疗同前庭神经炎。
4.注意补液,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
5.并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者,应在大量抗生素控制下行乳突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局限性迷路炎患者如内耳功能正常,则不刮除覆盖迷路瘘管的胆脂瘤上皮,以免发生迷路急性化脓性感染。疑有颅内并发症时,应急行乳突手术,并切开迷路,以利于引流。